首先感谢市委市政府给我的重托,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担任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我想说六个字:感受、设想、建议。
一、对成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的感受
1、市委市政府对我们高邮文化研究院寄予厚望
近年来,高邮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比如:建设对日最后一役纪念馆;改造盂城驿周边环境;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结合市河改造打造沿河文化景点;整治西堤运河故道;实施高邮博物馆展陈工程;开展国家卫生城、国家文明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四城同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弘扬“崇文尚德、求实创新”高邮精神;举办中国邮文化节等等。高邮人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文化软实力在不断增强,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旅游资源,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
市委韩书记去年10月就与我谈了成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的构想,要求我退休后,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今年年初又与我谈及这件事,并且将成立高邮文化研究院列入市委今年工作部署,作为文化建设一项重要工作内容。5月初我向韩书记、潘市长提交了《关于成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的报告》,市委市政府几位领导分别签批,原则同意报告所提出的意见。
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要求成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目的是进一步挖掘、研究高邮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文化资源,进一步弘扬优秀的高邮文化,建设高邮人共有的精神家园,进而有效支撑高邮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我感觉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文化研究院寄予厚望,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认识到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2、高邮文化要研究挖掘的东西很多
高邮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高邮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新的历史时期,高邮还在创造新的文化。
我觉得高邮文化要研究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比如:高邮当铺文化我们没有很好研究,因为高邮正在布展中国当铺文化博物馆,需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支撑;再比如,高邮历史上有一个最大的官,明初右丞相汪广洋,我们高邮人对此人就研究得不够,他留有的《凤池吟稿》,刊登了他603首诗词,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为其作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果有人写一本《诗词中的汪广洋》,那将是很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高邮出版过好多介绍高邮的书籍,但是还没有一套全面系统介绍高邮的文化丛书,这方面我们高邮文化研究院可以完成这项工程。
今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3000本江苏文库,所收书目以编集成册的传统文献为主,时间下限原则上截止于1949年9月30日。其基本思路是:编纂整理古今文献,梳理再现名人名作,探究追溯文化脉络,打造江苏文化名片。这项工程肯定要涉及到县市,有关高邮的文脉整理与研究,高邮文化研究院义不容辞。
3、参加高邮文化研究院的同志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高邮文化研究院首批成员以退居二线和退休的同志为主,上限为70周岁,同时吸收部分热心于高邮文化研究的年轻同志和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现有22人,以后我们的队伍还要逐步扩大。
就首批成员来说,许多人研究高邮文化已经有丰硕成果,比如:许伟忠同志研究秦少游,出版了《悲情歌手秦少游》。姜文定同志热心研究高邮名胜古迹,先后主编出版《走进高邮》、《古盂城驿》、《龙虬庄遗址》等。蒋成忠同志研究王磐,2010年出版了《王磐作品评析》,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最近他研究明代文学家高邮人张綖,几十万字的“《诗余图谱》考辨”已经脱稿。张荣权同志研究乡镇文化,主编了《品味临泽》。根据申报,研究院成员现在还有许多题目在手研究,有的即将出成果。
中央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邮市委市政府重视文化建设,这是天时;高邮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这是地利;高邮有一批文化研究的热心人爱好者,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高邮文化研究院应时而生,一定能够不负众望,有所建树。
二、高邮文化研究院运转方式设想
1、办一个刊物《高邮文化研究》,一年出两期,刊登本院人员及高邮市内外研究高邮文化的文章。《高邮文化研究》与《珠湖》杂志是有区别的,我们这个刊物登载的是文化研究论文,《珠湖》登载的是散文小说。我们要求文化研究院的每一位成员一年至少写一篇论文在《高邮文化研究》上发表,如果连续两年不写研究文章,又没有研究专题的,作自动退院处理。
2、在政府网站下设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的网页,待条件成熟后设立高邮文化研究院网站和微信号。今天会后,先把“高邮文化研究院群”建立起来,就是我们22个研究人员加上顾问,这是高邮文化研究院交流的一个平台,希望大家一起来维护好,也请注意保持良好的政治生态。
3、每年年初研究院所有人员申报研究课题,重点是从名人、名胜、名城、名著等方面进行研究,院务委员会根据宏观要求或市委市政府任务再下达一些研究项目,年终根据研究成果(文章、书籍)实行以奖代补,公开透明发给研究经费(其细则会后另订)。除了市政府拨给的课题研究经费,我们还可以通过社科联、文化局向上一级申报或承接研究课题,申请项目研究经费。
4、每年组织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由院务委员会在上一年确定一个专题,供大家研究,第二年召开会议研讨,根据专题情况,再邀请省级、国家级有关专家参会指导。每年组织两次文化讲座,设立讲座是为了传播、弘扬高邮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对象面向机关干部、学校学生、社区居民等,其平台主要是秦邮文化讲坛。我们还要做好与上级和兄弟县市研究机构的交流工作,要走出去,请进来。
三、对文化研究院同志提几点建议
1、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选择地学习一些东西。就总体上说,有两点建议大家多下点功夫,第一点是高邮历史,这是研究高邮文化的基础,每一位同志都应该通读《高邮县志》,199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有条件的还要读《隆庆高邮州志》、《乾隆高邮州志》、《民国三续高邮州志》等。第二点是电脑操作技术。会电脑操作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希望我们研究院的同志加强这方面的练习,都能成为电脑操作熟练工。
2、要积极研究,多出精品力作。既然参加文化研究院了,我们就要有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文化研究是不易快速出“成绩”的领域,很难立竿见影、短期见效,需要的是埋头苦干,长期积累。希望大家今后将更多的时间放到高邮文化研究上来。文化研究不同于写散文、写小说,不能有过多的遐想,必须治学严谨,必须以史实为依据,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研究院是一个群体,我们还要发挥集体力量,对一些重大课题,需要集聚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打造出上乘精品、传世佳作。
3、要团结一心,和谐相处在研究院这个大家庭。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我们应该取亲热的亲,文人相亲。研究院大部分是老同志,我们走到一起是缘分,玩的是爱好,图的是心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志相处应该取长补短,见贤思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和秘书长姚正安同志说了,院长和秘书长要成为研究院的凝合剂、润滑油。研究院好比一个家庭,要把“家风”搞好,家和才能万事兴。作为院长,我在这里表个态,我会尽力做到:带头研究高邮文化,公正处理院内事务,积极为大家做好服务。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支撑力和精神推动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