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推进创模,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把创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围绕年内达到创模考核指标、力争通过省级预评估的目标,全力推进创模重点工程。一是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环保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国信热电联产、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海潮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湖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焚烧发电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确保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二是补齐创模短板。切实履行创模牵头抓总职能,定期对创模重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催办、交办、督办;定期对指标达标情况开展中期评估,提出下一步解决方案;定期上报各部门创建工作动态,为领导科学调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做好创模资料整编工作。积极营造宣传氛围,及时总结我市创模工作经验、成功做法、示范典型,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创模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资料整编、专题片制作等,为顺利通过省级预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实施《高邮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争取将高邮湖纳入国家重点保护湖泊,确保高邮湖水质常年保持III类水质。坚持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推动清水潭争创国家级湿地公园、芦苇荡争创省级湿地公园,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提高公众参与度。
二、精准施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并走在全省前列。一是深度治水。协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重点取缔或驱离保护区内的渔船、餐饮船、水上加油船等与供水无关的设施,完善乡镇水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并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全市人民饮水安全。二是协同治气。联合发改、经信、公安、建设、城管等部门,实行“控煤、治企、限车、抑尘、禁烧”“五气”同治,协同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控制,有效降低PM2.5浓度,切实做到降雾霾、增蓝天。三是启动治土。严格执行国家“土十条”,把开展全市土壤污染详查作为先导工程,对症下药,分类施治,严控新增土壤污染,积极修复现有污染土壤,切实有效保护土地资源。
三、严格执法监管,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坚持刚性治污、铁腕执法,坚守环境安全之门。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全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坚持“督企”和“督政”并举,建立巡查报告、调查处理、沟通反馈、考核评价等联动执法机制,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环评、总量联动审查机制,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综合采取行政、法律、技术、经济等措施,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十三五”期间50%的重污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和现代农业提供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三是坚持铁腕治污。深入开展化工、涉重、危废等行业专项整治,对排查出的环境问题,采取“立案查处、限期整改、停产整治、关闭转型”等手段,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违法行为查处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四是防范环境风险。加快数字环保建设,完善全市环境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电池工业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研判、应急等环境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全市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