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菱塘回族乡卫生院,有这样一位医生,30多年来,他勤奋学习医术,想病人所想,用质朴的情怀和精湛的医技,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回汉一家亲的感人故事。他就是被当地回汉群众称为“吴登云式”好医生的盛维云。
怀揣赤诚心 勤奋练本领
30年前,盛维云跟随父亲盛寿山学习中医,被乡卫生院录用为乡村医生。后来,他用3年时间啃下10多本高等院校中医教材,并通过中医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被市卫生局录用,到菱塘回族乡卫生院工作。
菱塘回族乡是我省惟一的少数民族乡,2.3万人口中回民占30%以上。从医后不久,盛维云发现,当地有不少人患颈肩腰腿痛病,无法根治。有一位年近50岁的中年妇女,长期患肩周炎,上肢疼痛、不能下地劳动,但又怕耽误了农时,情急之下竟然要寻短见。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盛维云的心,他决心学习传统的针灸技艺,为当地回汉同胞解除病痛。
于是,他放弃轻松体面的中医内科门诊工作,来到当时的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专修针灸推拿。进修期间,他白天跟随张朝纯教授看门诊、查病房,晚上则泡在图书馆内挑灯夜读,收集整理老师的医案。星期天、节假日,别人休息,他在宿舍翻阅大量医书,整理成笔记。在短短的一年进修期内,他写下了10万多字的学习心得。
进修结束后,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尽快运用到病人身上,盛维云时常拿着银针在同事身上比划,在自己身上练习。遇到疗效不理想的病例,他就电话请教南京的老师或上网查看资料,最终练就了一手绝活,并在2014年通过副高职称的评审。
掏心待病人 德艺传四方
每天上班,盛维云都是以一张纯朴的笑脸、一声善意的问候、一句美好的祝福,迎接前来诊治的每一位患者。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个病人因疾病痛苦而来、又因医到病除高兴而去。最让病人难忘的是他精益求精的责任心。
2014年8月份,菱塘乡一位回民的孙女因为患白血病在大医院治疗,虽然控制了病情,但时常发热,患儿爷爷奶奶焦急地找到盛维云。盛维云综合患儿的病症,认为患儿因为长期激素治疗,加上饮食不好,因此可能是脾胃损伤引发的发热证。他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患儿仅服了2剂体温就降至38.7℃,后经几次服药调理,患儿病情逐步稳定。
菱塘乡回族的陈某因患颈椎病经常昏倒,到上海大医院求医时,医生要他花5万元做颈椎手术,后因病房紧张没有能及时手术。陈某回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盛维云。盛维云上网将该病情与中医、针灸推拿界专家交流,汲取他人之长,拿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陈某病情逐渐好转,到现在一直做着瓦工。
一年365天,到菱塘卫生院针灸推拿科门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为保证病人治疗的连续性,盛维云忙得连轴转;对就医不便的老年病人,他经常送医送药到病人的家中;为掌握病人治疗的效果,他日常进行电话随访。他以自己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艺塑了新时代中医形象,邻近的乡镇包括安徽天长等地都传颂着盛维云“大医精诚”的美名。
学习吴登云 共铸回汉情
多年来,盛维云总是把组织的表扬作为动力,把群众的感激作为鞭策,把每天工作作为新的起点,力求在中医针灸推拿技术上求精、求细、求效。他常说:“我要以‘白衣圣人’吴登云为榜样,锤炼品德,修身正行,塑造自我,病人自在,我就自在。”
盛维云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同事。卫生院的中医内科、骨伤科、肛肠科及中药房和煎药室稳步发展、特色鲜明。他与5位中医同仁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忠实地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深受当地回汉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科室被评为高邮市重点中医专科、江苏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所在卫生院也创成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而盛维云个人也先后被授予扬州市最美医生、江苏省优秀基层中医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