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教育园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  市周巷实验小学  陈松春   

  一、聚焦词语,品味内涵

  词语是句子的眼睛。一个得体的词语会使句意更畅达,染上鲜明的感情色彩。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通过比较、推敲、取舍等方法去训练学生的语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一)丰厚词语的意蕴

  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浓缩着作者的情愫。它们是句子的脉搏,是句意的支点。苏教版《莫泊桑拜师》(六年级上,本文中所举课文皆为苏教版)中,“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特色。莫泊桑焦急万分……”“焦急万分”体现了莫泊桑为自己的平庸之作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已的心情。这也恰恰折射出他对写作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但它是概括的、模糊的。读者无法形象感受到莫泊桑焦急时的言行举止,更无从知道“焦急万分”的内涵。而这关乎到体验文本的中心。就此,可让学生想象莫泊桑“焦急万分”的具体表现。

  学生1:莫泊桑茶不思饭不想,整天坐在书桌前,唉声叹气。

  学生2:莫泊桑不停地挥动着笔,将稿纸涂改得密密麻麻,但仍不满意,于是,一股脑扔进了壁炉。

  学生3:莫泊桑寝食难安,在书房里不停地徘徊,时而自言自语道:“难道我没有写作的天赋?永远成不了作家?”

  ……

  如此,莫泊桑焦虑忧郁的举动、神情,跃然于纸上。学生具体形象而深切地感受莫泊桑对写作的执着追求。因此,笔者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抓住有利于解读全文、解剖人物形象的黄金点——关键词,通过驱遣学生的想象使之具体化、形象化、情节化,让他们感悟出词语背后丰厚的意蕴,体验到词语的表现张力。

  (二)体味词语的韵味

  词语有色彩、有温度、有感情,但它的妙处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熠熠生辉,彰显出勃勃的生命力。《海伦·凯勒》(五年级下)中,“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其中“隔绝”可否换成“隔开、隔离”?通过换一换,比一比,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隔绝”的词义,更深入文本,深刻体会到海伦不见一丝光明、不闻一丝声响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地凄惨。这也有力地诠释了后文“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一词见精神,只有深入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我们才会发现有很多词语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晶,在无声地倾诉着作者的情怀。

  (三)品味修饰的妙处

  修饰语是句子的兴奋点,它能使句子更生动、富有魅力,使作者的感情更加丰富、细腻,使人物形象益加饱满。《爱如茉莉》(五年级下)中“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中“虚弱”表明母亲病得厉害。在此情况下,重病缠身的母亲仍不忘叮嘱我给父亲煮饺子吃,可见母亲对父亲的爱有多深。一个“虚弱”,让妈妈对爸爸的爱如涓涓细流汩汩而出。

  二、赏析句式,体味情感

  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往往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夹竹桃》(六年级下)“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两个分句其实都是表现夹竹桃花开三季,在烈日下昂首枝头,在秋霜中吐艳的韧性。但其中“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却换个表达方式,用迎春花暗示春天,用玉簪花暗示秋天,重复而不累赘,反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夹竹桃那生生不息的韧劲和从容绽放之态更加细腻可感。作者褒赞热爱之情得到淋漓尽致地宣泄。

  别样的句式自然有着别样情感。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认真阅读、赏析、体悟,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沃土。

  三、立足主旨,整体感知

  教师要抓住文本脉搏,立足感情基调,把握文本表达主旨,有意识引领学生去寻找、去咀嚼能与之契合的词语、句子。因鸟瞰全文,学生的视野开阔,更有利于训练感悟的整体性。

  《珍珠鸟》(四年级上),全文洋溢着“我”和鸟和谐相处的淡雅而诗意盎然的情感。把握了这一基调,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品,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鸟相处无间的情感?

  四、突出朗读,悟情抒情

  朗读既是感悟语言的方式与过程,也是感悟的结果。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潜心、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方能悟出语言分析难以触摸到的内涵。如《在大海中永生》(五年级上)中,“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朗读不是技巧,而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起初,学生读得平淡,我先示范,让学生去比较,然后自己练习,再让他们说说感受。学生不难感觉到缓慢的语速表达了失去伟人的沉痛心情,而在此语速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崭新历史的伟人”得到了充分体现,表达了人们对邓小平的歌颂。

  五、构建平台,表达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份感动、一次震撼,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他们有表达感悟的冲动和内容。文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会将语言和形象的境、发自肺腑的情结合起来,语言更会彰显出生命力。

  《三亚落日》(六年级下)结尾为,“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三亚落日的美轮美奂已有了深切感受。教师应给他们创造倾吐心声的平台。填一填,“哦,这就是三亚(  )的落日!”学生把游离、模糊的情感、心理物化成“如诗如画、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美妙绝伦”等带着学生体温的语言。学生喷涌而出的感叹之情就是感悟的出彩体现。

  六、创设语境,滋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依托以文本为素材的交流、碰撞,实现编者增强学生语言感知力的目的。它不是学生独立地去感悟,而是与教师相长、相碰撞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诗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语调要铿锵有力、慷慨激昂,还原作者情感,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在对话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必不可少地要表达自己对文本、对教材的心灵感悟。一个缺乏教师感悟的课堂是残缺的。语言平淡无味、囿于文本,无拓展、无升华的课堂只能让学生徘徊于文本之外。

  要学生感动,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文本的情、教材的境与教师的语言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如《北大荒的秋天》(三年级上)教师可以表白,“北大荒的秋天真美!遍地的大豆像黄金一般,惹人喜爱。哗啦啦的脆响是最美的旋律,那么让人心醉。挺拔俊秀的高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又犹如缀满珍珠的玉簪。北大荒的秋天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是一首欢快的歌曲,是一首壮美的诗。”这样的抒情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情,文本的景。学生在这诗意盎然、春风化雨般的语境中润泽,语感的提升自然不言而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专版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教育的幸福感需要用心体会
按住那一刻清净时光
猫口脱险
高邮报教育园地0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6-05-05 2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