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发现,烟、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比如在清晨,烟、雾、霾弥漫常常造成一种朦胧的风景,这就诱发人们在烟、雾、霾中进行锻炼、游玩等活动。殊不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势必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烟、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起不到增进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眼结膜炎等诸多病症。
与烟、雾、霾的“劣迹”相比,冬日早晨的阳光就是“补药”了。古人说的“冬日晨练,必待日光”,非常具有科学性。
首先,现代气象观测学早就证明,每天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五时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
其次,冬季晨练,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殊不知,植物的叶绿素只有在阳光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练在日出之前,阳光还没照射到叶片上,一夜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显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呼吸。
第三,据专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而当太阳出来后,地表和近地层温度会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扩散。
此外,由于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冬季晨练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当然,晨练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开水或牛奶、豆浆,最好还吃点面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室内走动走动,活络一下关节、肌肉,待太阳升起后、觉着有明显暖意时,再外出晨练。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