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战斗非常激烈,我参加八路军、入党都是秘密进行的,特别是入党,除了介绍人,周边的战友都不知情。”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甘垛镇沈团村的抗战老兵杨新家中,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今年93岁的杨新立即说道。虽说已到耄耋之年,但杨新精神状态非常好,耳不聋、眼不花,详细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参军经历。
杨新说,自己是5兄弟中的老三,小名“小三子”,因为家里穷,从小便在地主家放牛。一次放牛时,他看见一位20多岁身穿军装的战士在附近站岗,当时他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也不清楚八路军是什么部队,接触时间长了,两人渐渐熟悉起来。一有机会,那名战士便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后来在那名战士的介绍下他参了军,可惜他至今都不知道那名战士的真实姓名。
“那时候参军,如果有叛徒去告密,家人就会受到牵连。”杨新说,他是秘密参军的,与一同参军的战友在村里的庙里集合,连夜赶到金湖,后又转到了徐州的部队。他参军第一仗便是在徐州打的。进部队后,他拿到的第一把枪是“汉阳造”,只发了3颗子弹,还有两颗是“瞎子”(指用过的子弹),当时虽然子弹严重不足,但每个战士身上都要背着一个子弹袋,袋子里装满了子弹大小的葵花秸秆或树枝,这些都是用来迷惑敌人的。
“找着敌人的弱点就能打胜仗。”杨新说,那时候敌强我弱,部队很少与敌人正面交锋,以伏袭为主,专打敌人薄弱的地方。一次,侦察队发现路上有20多个鬼子,且没有携带重型武器。连长带着他们事先埋伏在山上的草丛里,待敌人走近后,一齐开枪,打了鬼子一个措手不及,最终打死了不少鬼子,还俘虏了6个鬼子,只剩下几个鬼子逃走了。
杨新说,那时候,敌人对周边的环境不熟悉,很少在晚上出来活动,部队就利用这一点,不时地给鬼子们制造麻烦,大多数的时候都能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一次,鬼子们下乡来扫荡,得知情况后,一个排的士兵负责转移百姓,领导带领一部分士兵来到鬼子们的据点,将能带走的都装在身上带走,不能带走的则浇上汽油,一把火全部烧光。“也就是那次,我有了参军后的第二把枪,是把‘三八’大盖,就是在敌人那抢来的,比之前的那把枪牛多了。”杨新笑着说。
由于在部队表现好,1941年,杨新加入了共产党。“我入党只有介绍人知道,同吃同住在一起的战友都不知情,同样,他们如果入党,我也是不知情的。”杨新说,当时的斗争非常激烈,有时候身边还会出现叛徒,为了确保同志们的安全,每一位战士入党都是秘密进行的,只有极少数人知晓。
1940年至1945年,杨新一直在徐州、淮安、安徽一带参加战斗。“那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打仗,以游击战的形式与敌人展开斗争。”杨新告诉记者,抗战胜利后,自己随部队又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在淮海战役时,他担任过副连长、连长;渡江战役时,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肺部,战友们抓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医生为他做手术,医生说如果取出子弹,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后来这名医生通过手术将这颗子弹固定在安全部位。至今这颗子弹都没有取出来。
1950年,因为身体原因,杨新选择转业,1955年回到高邮参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