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本报美丽乡村寻访环市行报道组赴临泽镇董潭村采访。尽管当日天公不作美,细雨蒙蒙。但是进入董潭村境内,沿途看到水面相连,银光闪闪,尽管能见度低,还是让记者仿佛一下子“看”到了该村“亮点”所在。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谋发展
在董潭村村部,该村党总支书记徐建生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说,董潭村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拥有水面面积13000余亩,这在全市村级水域面积排名中堪称第一。他说,董潭村水面众多是因为该村荡滩资源丰富、面积巨大,经过多年来对荡滩进行整理、开发和招商,逐步建成了高效水产养殖基地。分别养殖了大闸蟹、小龙虾、鳜鱼等高效水产品和栽植荷藕等水生植物。其中以养殖大闸蟹为最,养殖面积近7000亩。听了徐支书的一番介绍,证实了记者对该村的“第一印象”。
引入新机制壮大集体经济
徐建生告诉记者,昔日董潭村守着荡滩资源,由农户分散承包经营,各自为阵,承包收入低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气候,也就难以吸引外来投资者的目光。近年来,村里陆续实施改革,进行土地流转,将散户经营收归村里统一管理经营,对昔日草荡、低产田、低洼地进行集中改造整理,建立连片水产养殖基地。同时引入竞标承包机制,以五年至十年为一轮承包周期,公开对外招标,阳光操作,实施竞标,此举不仅吸引了市内外养殖大户前来竞标承包,从事高效水产品养殖,而且大大发挥了规模效应,提升了承包效益,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目前,董潭村从事大闸蟹养殖的主要有水景园合作社和玉带合作社,水景园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权一户就承包了1760亩,同时合作社属下有40个大闸蟹养殖户;玉带合作社负责人翟华春一户养殖了2200亩大闸蟹,其合作社属下有近50个养殖户。上述合作社除了“领军”养殖户外,一般大闸蟹养殖户户均养殖面积都在200亩左右,规模养殖效益显而易见。
为了服务于养殖户、服务好养殖户,董潭村“两委”“一班人”树立全局意识,在供电、通路、协调矛盾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养殖塘口建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养殖户有什么困难需求或需要,村组干部就上门服务,切实做到让承包养殖户投资安心,收益放心。
美丽看点:村民人人享有“分红”
徐建生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必须反哺于民,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董潭村每年都将承包经营收入对村民进行分红。凡是本村村民,按人口实施收益分配。据徐支书介绍,他们村按照2014年收益分配标准,每位村民人均分到了近千元红利。
除了给村民现金分红外,村里还将所得收益用于计划生育、征兵、村庄亮化、闸站建设、五保供养等社会公益事业,真正做到发展红利普惠于民。
村情名片
江苏省生态村———董潭村,由原董潭、川南、丁沟、中华、沙家、朱顷六村合并而成。共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1685户,总人口6078人。现有村组干部31人,两委会成员11人,其中双带型成员8人。全村耕地面积6681亩,水面资源近13000亩。其中大闸蟹养殖近7000亩,精养鱼塘2400亩,粗养鱼塘1000亩,荷藕种植1700亩,果园600亩。绿化面积4100亩,森林覆盖率达21%。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新农合参保率100%。无公害厕所1320座,利用新能源沼气近百户,村内硬石化道路全长25.5公里,水利设施排涝站10座。
在开展“四有一责”创建工作中,董潭村建有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站、文化室。有生活日用品和农资超市,有村民文体活动广场。村部办公场所4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村建成了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便民服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四网齐全”。2007年,创建了江苏省生态示范村;2009年被江苏省命名为“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和植树造林合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