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垛镇带程村是镇里的“老大难”,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全镇倒数;这几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却来了个“大翻身”,连续两年排名全镇前三。
从“老巴子”到“排头兵”,带程村华丽转身的秘密到底在哪里?“村里富,全靠坚强党支部。”这是带程村村民给出的答案。
从“落后贫困村”到“富裕先进村”,这些年带程村变化如此之大,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周智。
2011年10月,甘垛镇的银河村、长街村合并成带程村。合并后的带程村背上了300多万元的债务,到村部讨债的人像走马灯一样;村里欠村干部的工资最多的8万,最少的也有3万多,但村里的账上没有一分钱,村干部们的工资发放都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谁来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当时的周智在甘垛镇建管站任站长,当组织上找到他,让他到带程村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周智的心里直打鼓:虽然自己有过10年村党组织书记的经历,但带程村村级负债多,收入来源少,这个村党总支书记自己能干得好吗?
到了带程村后,周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里的干部开会,几次会一开,周智的心里有了底:虽然村里穷,但村干部班子没有散、人心也没有散,只要班子人心齐,什么事情都好办。
周智上任后不久,已值年关岁尾,村里的账上没钱,干部们一年干下来,没钱发工资怎么办?为了让村干部们能过个好年,周智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从自己家中拿出5万元,并向亲朋好友东挪西借筹集到一笔钱,这才将村干部的部分工资发放到位。
“尽快摘掉后进村的帽子,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这是周智上任后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带领村民致富规划的美好蓝图。要改变村里的面貌,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而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是要找准优势、找对路子。周智认为,带程村是传统的农业村,村里没有像样的企业,要在绿色的田野上走出一条富裕路,必须做好农业大文章。
“要想赢得百姓信任,发展村级经济和致富村民是第一位的。”一番调研后,周智发现,村里的青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土地耕种就成了留守老人的事。但老人往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而且种地除了保证基本的口粮需求外,赚不到多少钱。如果将土地流转,村民不仅能得到租金,还能给种田大户打工,一举两得。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梦,这是周智上任后下的第一着棋。
回想刚开展土地流转时的情景,周智坦言:阻力很大。土地流转当初遇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村民的不理解。“村里的老人们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要扭转他们的观念很难。”
面对阻碍,周智并未退缩,他首先做村干部和村里党员的工作,得到大多数党员和干部的支持。但在做群众工作时,周智遇到了难题:年纪大的农户种了一辈子地,心存顾虑,不愿流转土地;有些群众质疑土地流转致富方式,害怕被骗,不配合村里的工作。对此,周智带领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一遍遍讲解土地流转的好处,同时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进行土地流转,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在周智和村部一班人的努力下,2012年,村里流转土地6000多亩。土地流转后,周智又四处奔走、多方打听,获取到一个好信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拟租赁土地用于种子繁育和科研试验。得知这个信息后,周智多次与对方进行联系和对接,最终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前5年,土地租赁的价格为800元/亩,后5年,土地租赁的价格为1000元/亩。
土地流转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以前种田,收成好的时候还能赚到一点辛苦钱,一旦碰到干旱水涝的年份,一年到头忙个口粮。现在土地流转了,就是坐在家里不做事也有租金。”谈到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当地村民的脸上写满了满足和笑意。
2013年,村里再次对土地进行流转时,尝到了甜头的农民不再有抵触情绪,1000亩土地流转得很顺利。
将水面对外进行公开发包,增加农户和集体收入,这是周智下的第二步棋。
周智告诉记者,带程村水面资源丰富,以前村里的这些水面资源被人低价承包了多年,有的一亩只有几十元。周智上任后,将合同到期的水面资源收回村集体进行重新发包,并公开竞标,价高者得,但这触及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当时,有人托人找到周智,想继续以低价承包水面,甚至有的人到镇里和市里上访,但周智均坚持原则,他说:“我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谋私利,而是为了集体和群众,无论他们说什么难听的话,无论他们到哪一级上访,我都问心无愧,更不会退缩。”
在周智的坚持下,村里的水面资源以700多元/亩的价格被重新发包,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当村支书,就是要学会把村里的资源变成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和富民的资本。”这几年,周智还整合了老村部,把闲置的村部出租给人办企业,村集体收入一年增加3万元,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周智和村干部加大了对“往来账”和一事一议资金的清收和收缴力度。由于白天大部分村民家里没人,一到天黑,周智就带着村干部一家一家主动上门,一笔一笔地对账。遇上冷眼冷语是常有的事,但周智一不怕辛苦,二不怕说情,短短几个月,就基本上收清了“往来账”和一事一议资金。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带程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发展壮大,到去年年底,带程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近60万元,一举摘掉了“后进村”帽子。村里有了钱,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这些年,村里逐步还清了债务,拖欠村干部的工资也发放到位。
村级集体收入增加了,周智想得最多的就是要把这些钱花在村民身上,多为村民们办实事。2013年,村里抓住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村庄规划建设”试点村的契机,投入资金铺设村庄道路5000米,新建停车场三处1000平方米,新增路灯65盏、河岸灯70盏,新建公共活动场地4处,打造了村庄东西三处出入口、设立村口标识2处,村庄新建农民健身广场5处,见缝插绿、完成绿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周智说,通过试点村的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
“群众可以闲着,干部永远不能闲着。”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以来,周智多方奔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这几年,村里争取了农开、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危桥改造等项目,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到省新闻出版局向村里赠送几千册图书,并整理上架,免费向群众开放,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周智说:“做农村基层工作和家庭过日子一样,年年要有新气象,一年要比一年好。”如今,周智正带领村民和村组干部一步步将带程村引上快速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