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说来,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因此品德教育只有通过学生对于来自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中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感悟、内化,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才能让他们的知与行达到和谐。所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一、结合生活实际,准确定位目标
品德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认真地研读每一课,力求在教学每一节课前都得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而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互通有无》一课,我们认真研读教参发现,虽然教参上目标大而全,从情感态度到行为习惯,从知识技能到过程方法,好像滴水不漏,但是很不具体,操作性不强,而且有些描述离学生的生活还比较远。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经济欠发达,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不多。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校学科教研组经过研究讨论,将其定位为:
(1)情感态度:学习小组通过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出口和进口商品,了解外来词汇,知道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全球经济走向了全球化。
(2)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活动,养成用开放的视野思考问题的习惯。
(3)知识与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了解、整理归纳,让学生了解互通有无就在身边,由来已久,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来临。
这样的教学目标,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的都是他们身边的事,具有操作性,便于实施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身边的玩具厂、水泥厂的产品都出口到亚、欧、美、非等地,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视、电脑和照相机等都有进口的,而且我们家乡的企业也有了“洋专家”。所有这些,孩子由于亲身感受到,是他们身边的事。他们觉得亲切,课上学习的热情很高,学生的参与度高,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很快对经济全球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目标的达成度远远超出了课前的预设。
二、链接学生生活,活化教学资源
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但是,教材“只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一根拐杖”,不能把教材当作学习的全部。尤其品德课的教学,更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空洞地说教。
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我及时地把玉树地震和冰岛火山爆发的资料补充给学生,在《天灾无情人有情》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我校2008年全体师生为汶川地震捐款的图片,学生的反响不大,我想了一下,原来是这一事件发生时,现在的学生还小,课后我又找来了2010年我校学生给青海玉树地震捐款的照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给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次,由于同学们看到自己捐款的照片,一个个十分自豪,纷纷表示要继续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贫困灾区献出爱心。同样是这一课的教学,由于有了同学们的例子,我就大胆地把教材中南京孩子为新疆捐款的素材给删了。实践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活化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更好。而且作为执教者,课前备课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
三、挖掘生活经验,组织有效教学
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尤为重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景,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寻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说我认识的“朋友”。老师出示邮政信箱的示意图,让学生说说它的作用。由于邮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孩子感觉到非常亲切。由此,引出“公共设施”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公共设施。
活动二:我为小区请“朋友”。出示一个新建小区的示意图,让学生为一个新建小区设计公共设施。通过小组合作,分别在自己认为合适的位置贴上示意图。然后在全班展示,说说自己的理由。
活动三:我替“朋友”说说话。通过阅读《椅子的哭诉》,了解有些人对这些朋友并不友好。让学生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明白损坏公共设施的严重后果。然后,请同学们代公共设施对人们说说心里话。
活动四:我去小区看“朋友”。课后,让学生完成老师设计的“调查表”,走进生活,再次去看一看、摸一摸,了解一下“朋友”的近况。下节课,说说我们该为这些“朋友”做些什么?
公共设施是孩子们经常见到,又有时忽视的东西。有些孩子有意无意地损坏它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公共设施,我们要爱护公共设施。在上述的教学中,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开始,注意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了已有的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丰富社会经验,拓展教学空间
所谓的社会经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切所思、所感,习得的知识、技能,掌握的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总和。而“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业已形成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体系、正向价值和道德范畴,形成有选择性的道德的社会传递与个体道德体验相统一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春节与圣诞》一课时,我课前安排各学习小组落实调查内容:春节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课中安排学生交流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帮助学生感受春节文化的无穷魅力,之后拓展延伸,播放我国各族人民的春节风俗图片和我国不同年代民间春节办年货和春节联欢晚会的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虽然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但心灵、情感是相通的,并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以课前的准备为链接点,以多种场景的变换为延伸点,把学生学习的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样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到课堂进行讨论,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一设计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契合品德课的教学要求。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扎根学生现实生活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生活,挖掘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激发学生生活的乐趣,让其契合孩子活泼的天性,引领孩子健康成长,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