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元今年已97岁高龄,因为年事已高,他不能很好地回忆起自己当初所在的部队和一些战斗经历,只零星地记得一些事情。采访中,胡正元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一名私塾先生,属于文化人,在共产党部队里,有文化的人都很吃香,在部队很受重用。”
出生在天山的胡正元在3兄弟中排行老二,是一名私塾先生。胡正元说,自己档案里记录的是1945年参加革命,但实际上1944年他就在老家断断续续地参加了抗日活动,一直到1945年正式加入地方游击队。
胡正元说,鬼子不熟悉乡下的情况,他们的驻扎地点多选择在镇上或是城里,扬州城就曾驻扎过许多鬼子。鬼子经常趁白天下乡扫荡,因为游击队与鬼子军队相比力量悬殊,只能跟他们打“游击战”。“那时候打仗奉行毛主席提出的16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胡正元说,敌人人数多,游击队就会隐蔽起来,不让他们发现;待敌人松懈时,游击队便会派人去城里袭扰敌人。为了了解敌人的情况,防范敌人来袭,每个乡、每个村都有情报员,也叫治安员,他们每天都会去打探军情,每当有鬼子下乡,他们都会提前敲锣打鼓通知大家。知道鬼子下来,老百姓都非常害怕,特别是青壮年男子会外出躲避,因为鬼子下乡除了抢粮外,只要看见青壮年男子就会抓去当兵。
胡正元不仅会教书,遇到敌人时,打起枪来也毫不含糊。胡正元说,一天,鬼子下乡,因为人数不多,他们便与鬼子正面交战。当时,胡正元躲在坟墓旁,有的战友躲在沟子里,鬼子一靠近,他们就拉响了地雷,紧接着便开枪射击,鬼子们摸不清头脑,也不敢贸然前进,只好转身逃走。“那次,我开了好几枪,有一枪打中了一个鬼子。”胡正元说。
因为能识文断句,参加革命没多久,胡正元便进入扬州甘泉县政府接受培训,重点学习革命理论。1945年至1946年期间,胡正元在扬州甘泉古井任乡长、区员、副区长。抗日战争胜利后,胡正元又随部队北撤到山东。1948年至1958年,他先后在扬州公道、仪征、太仓、高邮任职。回想起当初参加革命的理由,胡正元说:“弃笔从戎,只是不想做亡国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