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斗酒诗百篇”,我觉得不可想象,按唐代一斗相当于现在六千毫升换算,李白的酒量应在十斤之上。这应该是杜甫的夸张?但李白自己也这样说自己:“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可见杜甫并没有虚夸。后来查资料得知,古代的酒是纯酿酒,度数低,现代的酒是蒸馏酒,度数高。古代人喝水酒大概就应该跟现代人喝啤酒差不多吧。现代酒量大的人喝啤酒就能喝十瓶之上,只是喝的过程中要不停地去卫生间方便罢了。
现实中,我见过的酒量很大的一般也就白酒一斤左右吧。只见到过一个特例,二两五的杯子喝下去六杯后还能谈笑自如,最后还是他自己交了底。原来他年轻的时候并不会喝酒,由于得了颈椎病,疼得厉害,找到一个江湖医生,江湖医生告诉他喝药酒能治,他就天天喝天天喝。后来,病没治好,酒量却练上来了,现在一顿不喝心就发慌。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喝多少,反正从来没醉过。
我不会喝酒,或者说酒量小得可怜,二三两白酒下肚不光脸红脖子红,躯干四肢都会红,甚至皮肤还会起小疙瘩,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过敏。像我这样的人就怕赶酒场,尤其是同学聚会,一般一上来先个个满上一杯白酒再说。如果其他人个个都是一杯白的,就自己一杯是“有颜色”的,马上就会显得自己“矮一截”。而且最重要的是不协调呀,气氛都被你破坏了,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这么“不够意思”。精神上要“够意思”,肉体上就要受苦。我有几次喝得多了点,回家时脚踩在地上像踩在棉花上,真想倒在路上就睡,心里难受得要命,发誓以后就是天王老子来,也不再给什么面子了。可是下一次遇到相同的情况,还是架不住要喝。其实,不要说我,谁又能架得住这世俗的力量呢?
有人说喝酒喝的就是个气氛,气氛有时候就是最好的下酒菜。这话说得有道理。推杯换盏间,夹杂着相互的插科打诨,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就出来了。特别是几个知己小聚,那种欢快的情绪,弥漫了一屋。反过来呢,互相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个个都闷声不响,此时只听到饮酒和嚼菜的声音,那喝酒的意味当然会大打折扣。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博”。为什么这么说?就是一人喝酒没气氛呀。嗜酒的人,就不管俗话说不俗话说,一人在家照样喝酒,要是没菜,就着萝卜干都能下酒,这就是为喝酒而喝酒了。忽然想起《水浒传》中林冲发配在草料场的那段。林冲在被逼到那种处境,竟还没忘记“逍遥”一下,在风雪夜找来酒独饮。你可以发挥一下想象,一个落难的英雄,在一个黑黢黢的夜里,一个人在那里“鬼饮”,这是怎样的一幅悲壮而又悲情的画面呀!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追根溯源,在有文明史之前,就有酿酒业了,到了夏朝已经十分盛行。现在中国人比过去多很多,酒的消耗量也比过去大很多。2012年,《温州都市报》披露,中国的公务用酒,一年就是一个“西湖”,数目惊人。好酒大概是人类共性,西方制酒业兴旺程度也绝不比我们差。美国为了刹住盛行的酒风,在1920年出台著名的“禁酒法案”,规定凡是制造、售卖、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可是,禁酒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出现了大量走私酒的黑社会团伙,比酗酒闹事带来更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结果禁了十几年,最终还是宣告失败。看过奥斯卡获奖大片《美国往事》的就可以体会到这个历史背景。可见违背人的本性制定的法律终归是不能长久的。我们国家规定不许“酒驾”,“醉驾”就是犯罪,好多喜欢喝酒的平时开车的人赴宴时都不开车,就是为了防止宴会上不能喝酒。有的车开去了,看到好酒也只好强忍住。也有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喝了酒照样开车,最后被抓进去。我有一个熟人的朋友,居然敢在外地“酒驾”,被抓进去一个星期,罪受大了,一出来就把全身衣服都扒下来烧掉,说要烧掉“晦气”。为了公众安全,也为了您自己和家人,司机还是戒掉酒吧。这句话说得像不像一句公益广告?
有说女人不会喝酒拉倒,如果会喝,往往酒量比男人还大。这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不知道。不过好多单位会设立专门的公关部门,招很能喝的“公关小姐”,在谈业务的关键时刻,就可以对对方“酒”“色”齐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人见识了这些女人的酒量,就会造成个印象,认为女士喝起酒来比男士还厉害。其实滴酒不沾的女人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有关酒的诗文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应该是李白的那首《将进酒》了,“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这首诗有很大的号召力,为千百年来无数嗜酒的人找到了“理论依据”。不过,人人都知道,酗酒对人身体的危害很大,喝酒致死的事也不鲜闻。李白嗜酒,他自己才情绝世,而后代都呆傻。同样命运的还有陶渊明,因为嗜酒致使他的后代弱智。陶渊明老的时候也十分后悔他嗜酒这事,知道孩子痴傻“盖因杯中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