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告诉我一个秘密,她的儿子有一本簿子,里面点点滴滴记载着别人帮助过他的一些事情,我被孩子的用心莫名地感动。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母过早离世,生活重担落在大姐身上,把妹妹和弟弟拉扯大并成家立业后,刚过上一点舒坦的日子,妹妹和弟弟相继患上重症,所需费用之高使平常人家实难承受。大姐做服装收入全部用来接济妹妹和弟弟,而这个小孩是大姐的儿子,在外读高中,每星期仅有十元零花钱仍不舍得用,听来让人唏嘘不已。
从小孩的身上想到了自己上学、工作之初诸多不易,一路走来,正是得到许许多多人的帮助才有了今天。可能是心性使然,或许是生活的积淀,逐渐体会到,人生在接受更多给予的同时,更加懂得感恩之处太多,有天地呵护之恩,父母养育之恩,良师培养之恩,领导提携之恩,危难救急之恩,亲情体恤之恩……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常怀感恩之心,以德报德,乃至以德报怨,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十五年前,我刚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到月底姚总总是拿出笔记本,将我一个月来的言谈举止不妥之处一一指出,当初不以为然,后来仔细思量,还真是说到痛处,不禁为领导的良苦用心所折服。所幸的是,参加工作以来,得到许多像姚总这样领导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和教诲,每每想起,感激之情常萦绕于心。
人生成长过程中难免有磕碰、摩擦、挫折和误解,甚至还有莫名的伤害,多年以来,始终秉持“心存美好,则无可恨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恼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一切,在得到他人原谅和原谅他人的情结中坦然面对、淡然相处,深深体会到原谅其实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美。
由于工作的缘故,使我有更多的机会结识到社会基层形形式式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焦虑、无助,甚至伤心、绝望,激发我更多的本能,希望尽己绵薄之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工作之余,我将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惠及五保、低保、重残、孤儿、失独家庭、优抚对象、大病救助等困难群体的扶持政策汇集整理,在用足、用活政策的同时,多方寻求支援,更多地给予帮助,尽量让他们生活得更体面、更有尊严。有时在想,正是他们给我机会,成就了自己的善缘。
其实在芸芸众生中,最难报答的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呕心沥血,养育成人,极尽财力精力。我们为父母所做一切难抵万分之一,以至于口含美食,身着华服,出手阔绰之时,不禁在问,父母现在过得还好吗?因此,在平时尽量满足父母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力求做到不让父母担心,不给父母添麻烦,不于父母脸上蒙羞,这也算是一种尽孝吧!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不由得想起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我们在享受世间美好的同时,更应该放低身子,放下执着,用一颗平常的心感悟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它以包容的心态,在无私奉献。人类、万物生于天地,长于天地,用于天地,赖天地之德,才得以生存和发展。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释迦牟尼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思想无不诠释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感恩也许是连结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真正懂得感恩并转为善行的人,才会珍惜,才有付出,才是最好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