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降低“坏胆固醇”
所谓“坏胆固醇”是指总胆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积极降低“坏胆固醇”能预防脑卒中复发。最新研究表明长期有效控制胆固醇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当—部分中风病人尚未建立积极降胆固醇、预防中风再发的意识,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服药,甚至随意停药、拒绝用药。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控制胆固醇,以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预防中风复发。
二、起居有常,应做到“五定时”
1、定时吃饭,食物节制,不可过量。过量不但可伤及脾胃,还可因胃肠此时需要较多的血液来维持其消化饮食时的功能,而造成脑部供血相应不足,易诱发缺血性中风;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忌油腻,辛辣。
2、定时锻炼,但不宜做剧烈活动,可根据个人的详细情况选择,不可过量。
3、定时起床,但要注意醒来后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卧,运动—下四肢和头颈部,使四肢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复适当张力,以适应起床时的体位变化,然后慢慢坐起,稍运动几次上肢,再下床运动,从而可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而引发的头晕。温水洗漱后,饮白开水—杯可降低血液粘稠度,通畅血循环。
4、定时排便,有便秘问题的病人应积极去中西医治疗。切忌屏气用力,否则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要坐便,这样可持久;应多吃蔬菜和纤维素多的饮食。
5、定时睡觉,中老年人特别要有充足睡眠,它是使机体得到全面的休息和恢复体能的最重要步骤。提倡中午小睡或养神,晚上按时就寝,睡前可温水泡脚,然后按摩双足涌泉穴和太溪穴,可利睡眠。
三、忌烟限酒
除了不吸烟外,还要注意不被动吸烟。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如尼古丁等可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可使血中含氧量降低,引发脑血管和脑组织缺氧,为中风的发生创造条件。酒中主要成份乙醇可损伤大脑细胞和麻痹大脑皮层;可使胆固醇增高,促进动脉硬化;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心房颤动,而易致脑栓塞;同时饮酒可激活血液中凝血系统并促进血小板聚集而使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还刺激血管平滑肌使脑血管痉挛,产生脑缺血。
四、合理降压
中风的发生与众多因素有关,其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对于合并高血压的中风病人,降压可减少中风复发,但血压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这是由于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反而会增加脑缺血的风险。如在降压过程中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症状就需要考虑是否有脑供血不足的可能性,再决定是否继续降压。如卒中病人还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情况,而且狭窄率大于7O%时,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否就会增加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因此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好血压。切不可自行随意增减降压药!
五、积极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发生中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倍至4倍,同时2/3的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和中风。因此合并有糖尿病的中风病人更应小心控制好血糖,应时常检测血糖,合理用药,避免忽儿将血糖降得过低,或又将血糖降得不够,而且自行胡乱增减降糖药,很容易导致“脆性糖尿病”,以致更难调控血糖。病人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降糖药。
六、保持良好情绪
中风病人中存在着心理障碍,其中抑郁是脑中风后最常见的情绪变化。因为迁延不愈,患者极度痛苦,应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急于求愈,则容易急躁,反而不利。
七、限钠摄钾,补充钙镁
应把食盐量降至每日6克;增加钾的摄入,可降低血压。应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饮食。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日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
作者简介:
张小平,主任中医师,康复科主任,医务科副科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会员,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南京脑科医院、长海医院及北京等地进修学习,曾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目前主要从事脑病科、康复科工作,累计已有上千例的脑血管病的诊治经历,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对急性脑血管的预防、急救和康复上已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即西医重规范,中医显特色,并且在神经科许多病症方面如头痛、眩晕、失眠、癫痫、帕金森病及周围神经疾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