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的弹幕
  □戚晓峰  

  前几天,偶尔在看电视剧《长大》时,不停地有适时评论字幕在电视画面的上方快速穿梭,实际上这是一种新的电视评论形式,叫弹幕。关于这个词中“弹”的读音是dàn,还是tán?一个朋友还为此争论了一番,应读dàn,他读成tán。实际弹幕一词的出现,原意是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提供密集炮击,现在常用于观影过程实时飘过的吐槽评论。从语义最早的出处看,弹幕是炮兵战术中的军事用语,到弹幕射击游戏,再到视频网络的中文语言语法和流传顺序上看,都应该读成dàn。有人将它读成tán,理解成弹出来的字幕。我们姑且把它认为是一种宅文化和词源历史了解得不够全面吧。

  刚开始看到这种弹幕形式时我也有点排斥,认为是一种捣蛋的挑刺形式,人家电视放着,你在上面不断地评论,一度想关掉弹幕系统。但慢慢看到不少评论有点趣味,点评也很到位。如《长大》剧情中演员谢南翔扎了一条很不着调的围巾,我也正疑惑时,一个弹幕飘来:“什么鬼东西?”好像也正是我要发出的疑问。还有,当两位主人公在谈论很私密的话题时,大门敞开,站在门口的人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他们的谈话,又一个弹幕飞来:“谈这么重要的话,难道不知道谨慎一点吗?”等等。

  如果要谈到弹幕这种形式,其实我可以算是较早出现的弹幕达人了,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关注这种电视、电影等评论,我曾经自诩是得了影视“挑刺综合症”。特别是看到很多电影、电视时发现了瑕疵,内心很着急但又没有渠道点出错误在哪,心中很是郁闷。正像我曾经看过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共军、国军,在战场上、在机关内部,所有的电报都使用的同一段报文,在部队当报务员的我每次都认真地将这些报文抄了下来比对过。或许这只是导演需要这种摩尔斯信号的声音来达到电影、电视这种艺术的一种形式。但对于我干过报务工作的人来说,每每听到这些熟悉报文在被重复使用时就是一种纠结。

  有一次,在看到一部电视剧杨开慧在1921年与她的一位战友激动地说道“润之要来北京了”,而1921年的北京叫北平,在1948年11月29日解放军攻入北平后才改成北京。当然,一个小小的口误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会给很多人造成对历史的错觉。

  还有一部电视剧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炸毁沈阳柳条屯铁路,并侵略中国的北大营,大肆地烧、杀、抢,画面上还出现了直升飞机快速飞过的影子,那种场面俨然就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但1931年有没有直升飞机我作了一个考证。有史料表明,最早的直升机机降作战是1951年3月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旺方山战斗实施的,此次战斗,也是直升机参加实战的最早记载。在1931年日本当时有作战飞机300余驾次,是当时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空军飞机数量的第二大空军,且日本陆军配备机型是91式战斗机,海军是90式舰上战斗机,没有直升飞机。而中国在1943年,西科斯基公司带着一架R-4直升机到中国昆明进行飞机表演,这是现代直升机第一次在中国的天空飞翔。

  看看这些资料,不知道当时的这些直升飞机是从哪里飞来的?这种疑问也一直是我心中发出的一个弹幕。

  这种弹幕形式也让我能一吐为快。

  弹幕是一种新的电视评论形式。有时想来,在当今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迅猛的时代,也就不足为怪,再看看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长长的电视剧在慢慢地上演,每天都有你身边的人会在你的人生舞台上不停地弹幕。有善良的理性评价、有恶意的诽谤攻击。让我们的人生仿佛整天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

  今天你中弹了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专版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人生的弹幕
洗澡
高邮报盂城驿03人生的弹幕 2015-02-28 2 2015年02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