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高邮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级医院,成为扬州市县级医院首家“三级医院”——~~~全力打造里下河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邮市人民医院晋升三级医院,成为扬州市县级医院首家“三级医院”——
“高邮模式”破解医改“虹吸效应”难题
全力打造里下河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
人才招聘
特色专科之一心血管内科
1.5T核磁共振
党员志愿者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
门诊流程优化
门诊导医服务
骨科张兴——扬州市县级医院首位博士
东区医院效果图
  经过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近日,接省卫计委文件通知,高邮市人民医院顺利晋级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成为扬州市县级医院首家“三级医院”。这个好消息对整个里下河地区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件喜事,今后在家门口就可享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近几年来,高邮市人民医院勇于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门诊量预计可达到58万人次,住院3万余人次,手术万余人次,其中,高精尖介入手术近千人次,医院的服务量的增长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而病人转诊率仅10%,处于江苏省最低行列,创造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的“高邮模式”,破解了医改“虹吸效应”难题,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目前,该医院正在全力打造“里下河区域医疗中心”——东区医院正在建设中,预计2016年初一期工程便能投入使用。该医院院长沈哲说,作为民生工程,我们迎难而上,正在全力打造区域卫生高地,为整个里下河地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升级后,医院仍执行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让广大患者切实享受医改带来的实惠。”

  创造奇迹:劲往一处使,服务量增长名列全省前茅

  晋升“三级医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三级医院考核指标,技术、人才等“硬杠杠”达到3600个,在这一次评审中,高邮市人民医院人才、技术等指标在省内同类医院中名列前茅。

  而几年前,医院的各项指标在扬州各县级医院处于倒数位置,这样的神奇是如何创造的呢?走进高邮市人民医院,探寻发展密码,那就是大家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谋发展。

  近年来,高邮市人民医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加大了基础建设和硬件投入,十六层病房大楼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畔,楼内中央空调、中心供氧、消防监控、物流传输等一系列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门急诊楼、旧病房楼进行了重新规划;添置了大型平板DSA、128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4000TEST生化仪等一批高精尖设备,一次次大手笔改变了设备陈旧的局面。

  “有位急诊心肌梗塞病人需要植入支架。”“我来!”这是院长沈哲的口头禅,他用行动带领大家一起创造奇迹。

  据统计,医院业务量:2010年为1.89亿元,今年预计达近5亿元;服务量:2010年门诊30多万人次,今年可达58万人次;住院病人:2010年1.5万人次,今年3万人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人才结构、服务量、增长速度等方面都名列全省前茅。一组数据的背后是全院职工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神经内科护士从尤艳,1989年出生,是位本科护士,今年2月份来到医院。她说:“高邮是小城市,却能给病人安逸、温馨的环境。科里的医护人员是百科全书,随时可以‘取经’。在这个团队,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加班便成了自觉行动。”

  “医院发展无论对个人来说,还是病人来说都是好事。” 呼吸科护士长乔春霞在医院已工作20多年年头,她见证了医院的巨变。“看到医院盖大楼比自家砌楼房还要开心!在创建三级医院的过程中,早上班、迟下班成了大家的常态,所有的人都像家人一样,劲往一处使!” 

  “至少我们努力过,曾经在三级医院干过!”李正章是心脏科的医生、医教科副科长,忙得像陀螺转,可是他却没有一点怨言。他说,在医院的内网上,火药味很浓,批评院长都可以,谁都可以提建议。宽松的氛围,让大家想的就是医院如何发展得更快。“待遇提高,心有盼头;风清气正,干得舒畅。个人与医院共同成长,便是内心的动力。”

  搭建平台:医院“星光大道”,有才就有舞台

  在高邮市人民医院的门诊楼与住院大楼之间有个连廊,两旁展示的是医院优秀人才的风采。这里被医院内部职工称为医院的“星光大道”,每个人都以“走”上这个“星光大道”为荣。

  在这个“星光大道”上,张兴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也是我市县级医院引进的首位博士。

  2013年,张兴放弃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工作的机会,跳槽到这里。“作为博士,你怎么会来到高邮?你肯定会走的。”张兴坦言,“来到高邮后,这是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但是我并没有走的打算。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究竟要什么?那就是有人把我当回事、把我的价值体现出来。在这里,你有多大本领就会给你多大舞台。来到医院后,医院不但对我低职高聘,而且让我带领一个团队,专门往脊柱外科方向发展。”

  “我不喜欢吃别人嚼过的馍,这里很适合我!” 如今的张兴不仅熟悉了高邮的方言,更为患者带来了优良的技术和服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江苏省“博士计划”人才资助培养对象。张兴说,“从生活到工作,医院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能尽情施展才能,多为病人谋利。” 

  县级公立医院发展遇到最大瓶颈就是人才问题。据介绍,高邮市人民医院建院60多年来,曾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是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原有的人才优势在减弱,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梯队不健全,有的学科甚至“后继乏人”。2010年底,医院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仅6人,仅占当年200名从业医生的3%。

  “招人!招好人!招学科带头人!”2011年3月,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区域名院,开启了“引凤栖枝”行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来医院参加招聘考试的人员均提供食宿、报销往来路费,硕士研究生来院工作除了享受规定政策外,医院为他们还提供过渡宿舍并给予5万元安家费用,购房时医院工会为他们先期垫付部分购房款。

  随着医院人才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硕士研究生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40余人,人才工作渐渐走在了周边县市的前列。

  与此同时,加快医院人才的培养力度,与南通大学合作举办研究生班;携手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医院充分发挥骨干医生的传帮带作用,一批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

  一个优秀的专家可以打造一个科室,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繁荣一家医院。人才的涌入,给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春天。

  今年7月,医院一次性获批普外科腹腔镜技术、呼吸内科支气管镜技术等七项内镜二类技术。截至目前,二类技术已达20余项,领先于全省同级医院水平。医院重点专科由以前2个增加到了目前的7个。如今医院,不但赢得了本地老百姓的口碑,而且不少外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破解难题:转诊率不足10%,变革解医改难题

  在医改中,出现一个难题,那就是“虹吸效应”,也就是医疗资源与患者都被越来越多的“吸”到了大型的三级医院中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初步有了金字塔的“塔底”和“塔尖”,但是缺乏“塔体”,即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对技术差、威信低。这个异常状况,使基层群众看病千里奔波,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高邮市人民医院却破解了这个难题。

  高邮市有80多万人口,转诊率不到10%,如此低的转诊率位列全省最低水平,而人均业务收入却达到扬州第一。

  低转诊率是如何实现的呢?沈哲说,那就是再造流程,方便病人;提高技术水平,解决病人难题。“我们宁可自己多吃点苦,合理调配各种资源,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也不要让病人来来回回瞎折腾。”

  “农村人从乡下空着肚子来医院看病,抽血化验、排队等B超,到下午4点才出报告又找不到医生,等找到了再看完病,回家连车都没有了。”沈哲对所有的医护人员说,“这些人都是我们的父老乡亲,这样看病,你们愿不愿意?”他的话引起大家的深思,也引出一场变革。

  医院率先在全省启动快速优质服务,所有的检查包括生化、拍片、CT、磁共振都是2小时出报告;医院出台专门制度,实现首诊负责制和专家全日制,一次挂号即可完成本次诊疗过程,解决“上午开检查单,下午找不到医生”的现象;每个月不定期进行处方点评和病历审议,看看有没使用大处方?诊断是不是符合规范?有位医生开了“大处方”,被吊销一个月的处方权,全院通报批评;医务人员收红包,查实后十倍罚款,全院通报批评;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随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定期不定时开展医疗质量“飞行检查”,及早发现安全隐患……一个个措施,使医院的服务模式完成了三大跨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从“方便医护管理”转向“方便病人就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最大限度地服务造福患者。

  一位90岁的老人,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生命垂危。别人都说,这么大的年龄,风险太大,你不做,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万一出现意外怎么办?在沈哲的带领下,医院专家团队冒险为他成功植入支架,挽救了他的生命。

  心肌梗塞,曾经对里下河地区的人来说是梦魇。不少人在转运到扬州救治途中就失去了生命,如今在高邮人民医院这种疑难杂症就能解决。

  该医院能成功开展各种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成为扬州范围内除苏北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外,唯一拥有该手术资质的医院。医院导管室建立三年来,高难度介入手术达到2000多例,无一例死亡。沈哲说:“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对病人最合适的治疗策略。”

  打造高地:区域医疗中心,让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2012年成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迈入三级医院行列。短短的两年,高邮市人民医院实现了两个别人难以想象的梦想。“跨入三级医院行列,提升医院品牌、改进医疗质量、创新医院管理,推动医院内涵建设都将迎来重大机遇。”沈哲说,“未来,我们将打造健康高地,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护佑整个里下河地区百姓的健康。”

  “健康”是送给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高邮市人民医院地处高邮市西侧,与美丽的京杭大运河相毗邻。根据高邮市发展规划,高邮市人民医院东区医院位于京沪高速西侧,高铁站旁,占地100多亩。作为民生工程,东区医院已于去年12月开始动工,规划1000张床位,2016年初一期工程将投入使用,便利的交通,方便里下河地区百姓就诊。

  沈哲介绍说,站在新的起点上,医院发展又有新的谋划。在老城区,医院将以老年人、慢性病、康复等一体化服务为主。而东区医院将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行建设,将辐射整个里下河地区。作为“里下河区域医疗中心”精心打造,在先期流程设计上,怎么方便病人就怎么设计。

  如此大的投入力度,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吗?沈哲表示,病人满不满意,是用脚来投票。让病人在家门口少花钱、少走弯路就能看好病,始终是我们的追求。医院将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挖掘潜力,做到“技术有亮点、服务有特色、管理有思路、成本有优势”,让患者享受“二级医院的价格,三级医院的服务”,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从内心来讲,我更喜欢医生这个角色,至今仍在从事临床工作,病人的康复就是最大的安慰。”沈哲坦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院长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官位。这样更利于带领整个团队向前发展,彰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带动整个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他表示,今后医院将继续花大力气吸引人才,启动“猎头”工程,通过“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机制,打造高水平医疗队伍、提供高水准医疗服务,为高邮地区及周边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丁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专版
   第06版:盂城驿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专版
“高邮模式”破解医改“虹吸效应”难题
高邮报专版04“高邮模式”破解医改“虹吸效应”难题 2014-12-26 2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