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读《南州蕃礼堂徐氏族谱》有感
~~~——读《南州蕃礼堂徐氏族谱》有感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谱蕴含正能量
——读《南州蕃礼堂徐氏族谱》有感
  □勤道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是构成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重要支柱。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家谱却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被人们视为封建糟粕而不屑一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家谱被作为封建宗族主义的残余而遭破“四旧”,许多家谱被废品站收购送到造纸厂化作纸浆,有的则被付之一炬。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姓氏重修家谱,新修的家谱不仅传承了原有家谱的伦理功能,而且增添了许多新的文化元素。笔者最近偶获一部《高邮汤家庙——南州蕃礼堂徐氏族谱》(以下简称《徐氏族谱》),仔细阅读,深感这部新修的家谱蕴含着强大的正能量。

  一、寻根溯祖,和宗睦族。

  “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家谱是记述一个姓氏家族历史的,所以一般家谱都要在寻根溯祖方面花很大笔墨,《徐氏族谱》也是这样。该谱考证先祖,一直追溯到黄帝。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子若木,被夏后氏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而称徐姓。

  接着该谱又从三个方面叙述徐氏渊源:一是徐氏始祖,徐君偃。徐君偃是伯益之子若木的32世孙,时称徐偃王,系徐国之始祖。至西周穆王时,徐偃王反周,欲代周为天子,为周穆王所败,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周穆王复封徐君偃的儿子徐宗继续管理徐国,历12世,直至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并。徐国国民以国为氏,称徐氏,大举外迁。二是南州蕃礼堂显祖,徐稚。徐稚,东汉豫章南昌人(今江西南昌),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为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高士,谓志行高尚之士,多指隐士。徐稚后代以“南州蕃礼堂”为堂号,“蕃礼”表示繁多而有品节。自徐稚之后,南州蕃礼堂徐氏宗族绵绵不绝,长盛不衰,其后裔分迁浙江衢州、江苏苏州等地,有的另立堂号,如南州堂、东海堂等。三是高邮汤家庙徐氏鼻祖,徐佛。徐稚在苏州的裔孙徐佛,字佳儒,在明初洪武定鼎金陵时,奉旨从苏州昆山随众迁邮,始居北城门外,落籍德胜西村王家庄,后移居南村汤家庙(今为开发区双庙村),以耕读传家,繁衍生息。

  《徐氏族谱》列有详细的世系表,从一世到二十四世,字辈排行,井然有序。南州蕃礼堂徐氏宗族部分居住在开发区双庙村,部分居住在武安、龙奔、二沟等地,还有迁居在金坛、溧阳、南京、河南、上海、吉林、安徽等省市及地区,算起来有数千人口。他们修建家谱,意在和宗睦族。所谓“同姓一家亲”“五百年前是一家”,家谱能增强家族的亲和力,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二、两岸交流,文化传承。

  《徐氏族谱》的编修凝聚两岸徐氏族人的心血。徐氏祖传家谱于乾隆十七年(1753年)创立,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咸丰二年(1852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1986年四次重修,但几经沧桑,珍藏不全,特别是对始祖一至六世之名号业绩,久经寻访,不得而知,族人深以为憾。

  后来从台湾传来喜讯,早年旅居台湾的徐氏后裔徐长醒,从台湾辅仁大学图书馆藏书楼中,觅得南州蕃礼堂徐氏祖传家谱一部,复印寄来高邮。存在台湾的徐氏家谱创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先后于咸丰辛酉年(1861年)、同治三年(1864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次重修。该谱对高邮徐氏始迁祖有详细记载:“明兴(1368年),洪武定鼎金陵,迁苏人以实高邮。我始祖本苏之昆山人,随众至邮后,居德胜乡南村,讳佛,字佳儒,或云兄弟三人。长佛、次佳、次儒。讳佛者居邮,其讳佳、儒者,一居江都、一居兴化。”两地所存家谱,相互对照,高邮徐氏得知本源,欢欣鼓舞,使前续五谱之断简残编,得以正宗完善。时任淮阴师范学校(现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朱文邦先生感赋七绝一首:“徐氏追宗溯祖源,台湾传信根相连,两岸共修南州谱,大海波涛笑语欢。”

  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渊源,两地都在传承中华文化。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徐氏族谱的编修完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台湾也有南州蕃礼堂、南州堂、东海堂徐氏后裔,他们也在修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增多,大批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寻根,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台湾的国民党先后有多名领导人回大陆访问和寻亲祭祖。因此我认为,家谱从政治上说是台湾同胞乃至海外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的依据,是他们在血缘上与祖国亲人一脉相承的信物。家谱是联络亲情的重要材料,它对推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统一起着重要作用。

  三、名人业绩,榜样激励。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徐氏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众多的著名人物。《徐氏族谱》专门列一章节——“徐姓人物谱”,介绍徐氏著名人物。这一章节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古代徐氏名人。从秦朝开始直至清代,介绍了52位徐氏名人的生平事迹。这其中有秦代著名方士徐福、东汉“建安七子”之一徐斡、三国名士徐庶、明代军事家徐达、科学家徐光启、地理学家徐霞客等等。第二部分是近现代徐氏名人,介绍了20位徐氏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革命家徐向前、徐海东、文学家徐志摩、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著名画家徐悲鸿等等。第三部分是高邮徐氏名人,介绍了12位徐氏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南州蕃礼堂的知名人士,这部分所着笔墨较多,每一位的介绍内容都很详实。

  为了彰显徐氏家族的历史荣耀,《徐氏族谱》还刊录了高邮徐氏通用楹联:南州世泽,东海家声(东海曾是徐氏郡望);南州高士,蕃礼尊贤;南州永寿,东海厚福;南州恩浩荡,东海庆长春;南州瑞气明大地,东海恩波普万家。笔者在往年春节时看到高邮有些徐氏人家大门春联就写有这些内容。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同姓中的名人、本家族的名人尤为看重,常引以为自豪。《徐氏族谱》中的“徐姓人物谱”所列举的徐氏名人实际上是为后人树立一种榜样,而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种向上的力量。徐氏后人阅读本族家谱,学习本族名人的事迹就会受到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

  四、族规家训,与时俱进。

  《徐氏族谱》经六次编修,在前三次修谱时,议定了字派(字辈排行),以便统一取名:海国君臣士,天朝永安文,攀长元孔大,年必茂兆春。第五次修谱又增排十个字派:建德展宏志,顺民树华增。还订立了家训,以教诲子孙,主要内容有:孝双亲,睦兄弟,敬老爱幼;救难济急,施助鳏寡孤独;守祖宗百世良谋,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到了第五次、第六次修谱时,强调修谱的宗旨:“全族必须明确此次修谱之宗旨,循例‘追远’‘序齿’只是一方面,而最主要之宗旨则是,通过谱会活动,联系团结,并教育我族为建设四化宏图,振兴中华民族群策群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徐氏族人制定了新的宗规,新的宗规开宗明义:“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地方传统和风俗习惯,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禁止封建迷信活动的前提下,经族人代表会合议,特制定本宗规”。其具体条文有: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勤学好问,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婚姻自主,计划生育;服从领导,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维护统一。

  《徐氏族谱》还有两点与老谱不同,一是女儿可以入谱,体现男女平等精神;二是家族聚会,只设清茶供果祭祖,不烧钱化纸,不请僧道,不搞封建迷信 ,体现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的精神。

  族规是指一个家族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又称宗规、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族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中所立族规家训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法律法规的。从《徐氏族谱》中的宗规我们可以看到,家谱中的族规家训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乃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都具有一定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特别报道
家谱蕴含正能量
关于管理机构职能调整和服务范围调整的公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家谱蕴含正能量 2014-11-27 2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