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在历史上扼南北水陆交通之要冲,据中原与江淮东部战略之要地,居西部山丘地区和东海海防之间里下河平原之要势,为扬(扬州)楚(楚州,即今淮安)之脊,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自有先民择居后,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可谓之“血染之地”。
据有史记载,汉末、三国时,魏、吴在境内展开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死伤无数,因战乱饥荒,全境几无人烟。此后,战争连绵不断。因未有史籍能系统、完整记述在境内发生的战争,故笔者择选其中规模大、影响大的“十大战事”,对照相关史籍梳理后,成文于下,以飧读者。
前秦与东晋“三阿之战”
东晋太元四年(379年),前秦国王苻坚派大将句难、彭超围攻幽州(尝侨置幽州,今高邮市西北部一带,含原隶属于高邮县的金湖县)。晋幽州刺史田洛被困于三阿(今高邮市湖西地区,含金湖县)。东晋孝武帝命南兖州刺史谢玄等领兵3万人(《晋书》载3万人,清《高邮州志》误为5000人),从广陵(今扬州)驰兵百里救援田洛,率水、陆两军在白马塘(今高邮市西南,神居山一带)及塘西展开激战,大败秦兵,击斩秦将都颜,折伤秦兵甚多,秦兵节节败退,先后退至盱眙、淮阴,最后退屯淮北。晋兵四战四胜。据称,双方投入总兵力有10余万之众,战斗异常激烈。
唐“下阿溪之战”
唐光宅元年(684年),唐朝将领、英国公徐敬业及其弟徐敬猷与御史骆宾王和唐之奇、杜求仁等人,因不满武则天朝政而被贬至扬州。是年九月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扶庐陵王(中宗)为旗号,自称为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征兵10余万人驻下阿溪(今高邮湖区西部,菱塘、送桥北部一带),阻溪拒守,骆宾王则作《讨武曌檄》。武则天闻讯后,于十月初六派大将李孝逸率兵30万人进行征讨,在下阿溪展开激烈的水战,后兵总管苏孝祥首战失利而战死,参战5000名士卒溺亡者半数以上。后李孝逸军改用火攻,徐敬业军由胜转败,很快被击溃,7000余人被杀。徐等人逃至海陵(今高邮汤庄至泰州一带),后被部将所杀,部将以徐氏兄弟和骆宾王首级献于李孝逸而归降。清户部广东司主事、高邮人董对廷作《秦邮杂事》一诗以证:“孝逸全师出泗州,下阿溪畔战云收。至今愁读宾王檄,呜咽寒塘水不流”。
唐末“蕃镇割据战争”
唐光启三年(887年)四月,淮南节度使高骈派牙将毕师铎率骑兵300人驻守高邮。高骈因积乱被唐僖宗解除兵权。五月,庐州刺史杨行密以毕反兵侵占扬州为由进行讨伐,任命张神剑为高邮镇遏使。十月,新任淮南节度使秦彦派部将郑汉章率步骑5000人败张神剑。十一月,蔡州节度使秦宗权部将孙儒与秦彦、毕师铎合在一起,袭击高邮。辛巳日,张神剑逃归扬州。丙戌日,孙儒在高邮大开杀戒。戊子日,杨行密担心张神剑及溃兵哗变,一晚活埋溃兵700人,并杀张于宅第。文德元年(888年)正月,孙儒于高邮斩杀秦彦、毕师铎,合并各部兵力攻打驻扬州的杨行密。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杨行密在徐州节度使庞师古和汴将葛从周10万大军的协助下,攻下高邮。由于杨、秦、毕、孙等割据势力在包括高邮在内的江淮一带争夺多年,造成严重破坏。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擒斩孙儒,并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年),杨受封为吴王,据江淮一带。
宋金“高邮之战”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右副元帅完颜宗弼率骑兵10万人南下,先后侵犯楚州(今淮安,下同)、承州(今高邮,下同)、扬州。是年九月二十日,时任宋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率军,抵达承州,扎营于三墩镇(今三垛镇)。旋即,岳军在三墩一带与金兵展开激战,三战三捷,斩其3000余人,俘获1000余人。清代王敬之有诗《三垛》曰:“至今遗父老,能说岳家军。故垒迷前代,中原纪旧勋”。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金兀术率兵5万人,并联合伪齐军,号称50万大军,自楚州南下,进击承州。宋淮南东路宣抚使韩世忠派前军都统解元率兵3000人,镇守承州。宋、金两军激战于高邮北门,日战十三回合,守军虽歼敌甚多,但相拒未决。韩世忠复派部将成闵前来援助,大败金兵于高邮城北门。
张士诚反元“高邮之战”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春,盐贩出生的江浙农民起义首领、割据势力头目张士诚与其三个弟弟和李伯升等18人,在泰州率盐丁起兵反元。他们在夺取兴化后,从水陆两路进袭高邮。元参议军事纳速刺丁率军镇压,与张士诚战于三垛。开始,元军以火筒火箭予以重创,农民军死伤无数,其尸体顺流而下。后张士诚军采取迂回夹击战术,反败为胜,纳速刺丁和三个儿子均阵亡。五月,张士诚军数次猛攻高邮城。元淮南行省左丞偰哲笃、高邮府知府李齐等官兵不敌,弃城而逃。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在张士诚于高邮称王、建大周国后,元帝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苟儿统兵攻打高邮,未克。后元枢密院都事石普请战再攻,被枪刺落马,又败。十一月,元丞相脱脱统诸王、诸省号称百万军马,从灭外围农民军到围困高邮。后因元军内部矛盾,张士诚乘机反击,出城拚杀,元军溃败。元至正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360~1366年),朱元璋先后令部将徐达、冯胜、常遇春等六次攻打高邮城,最终攻克高邮城,双方死伤人数无数,最后张士诚镇守高邮城将士被俘者有千余人之多。
明“抗倭之战”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十一日,倭寇侵犯高邮。高邮卫经历司晏锐奉命率千户贾勇及子恩出城迎击。时倭寇气焰嚣张,而晏锐所统皆为新练之兵,行至城东,与倭寇相遇,士兵不敌。倭寇乘机进击,晏锐兵败,晏被掳遭害。翌日,参将王介出阵,强弩频射,倭寇伤亡惨重,斗志渐衰,溃退而逃。
清太平军“反清之战”
清咸丰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年),在高邮境内多次发生太平军与清军之间的战斗。其中,大的战斗多发生在高邮湖区。
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七日,太平军首领朱五率农民军200余人,分乘七条大船,由高邮湖自西向东秘密进击高邮城。清军密报知州于醇儒,于即率守城清军伏击,向高邮湖心开枪射击,合围“兜剿”,战斗异常激烈。太平军终寡不敌众,一艘战船被击沉,朱五等五名太平军首领被捕后遭杀害,偷袭的这支太平军几乎全军复没。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留守天长的太平军首领龚长春会同驻六合太平军,攻打驻金沟(今金湖县属地,下同)的清高邮湖水师陈国瑞、郭宝昌、陈浚家、黄国龙、蔡得胜、曹学纯等部。战斗延续至十二月,太平军首领康天燕率数万农民军,合力攻打金沟,清军水师陈国瑞等部败军尸横遍野。
三垛-河口抗日伏击战
1945年4月21日,新四军苏中第一军分区获悉日伪苏北绥靖公署马佑铭特务二团(以下简称“马团”)将由宝应调防至高邮,进驻河口、老阁、周庄一线。经苏中军区批准,决定在其调防途中予以伏击。
27日拂晓前,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飞率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和苏中军区特务五团、一分区特务营与江都、高邮两县独立团,预伏在敌必经之道——高邮境内北澄子河两岸的新庄至野徐庄一线,布下长约4千米的“口袋阵”。28日下午,马团在日、伪军护送下,从三垛向河口开进。陆上,前卫为日军西垣大队的一个小队,中间是1200余人的马团和日军山本旅团长谷川大队的两个中队,后卫为驻三垛伪军八十七团第三营;水路,3艘汽艇拖着20余条满载辎重的木船,护船的有日军50余人、伪军200余人。敌方水、陆两路同时并行,首尾相距1.5千米。下午4时许,日、伪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新四军预伏部队从四面发起攻击。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全歼日、伪军。
据统计,此次战斗共歼敌1800余人,其中,击毙日军200余人、伪军600余人,俘获山本顾问等日军7人和伪军少将团长马佑铭、中校副团长韩永恩及以下958人。5月2日,新四军军部向参战部队颁发嘉奖令。据悉,美国西点军校将此战列为经典示范战例之一。
对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在高邮的日寇仍负隅顽抗。于是,高邮抗日军民向日、伪军连续发起进攻,展开全国对日的最后一战——高邮战役。
8月16日晚,新四军苏中一分区部队在2000余名民兵的配合下,扫除日、伪军据点。17日,攻克三垛镇,活捉伪二十二师八十七团团长李化南,歼灭伪军700余人。18日晚,攻克敌河口据点,伪军一个连缴械投降。19日上午,收复二沟。20日,在数千兵民围困下,界首镇和六安闸据点的日、伪军逃入高邮城。21日上午,分区部队和地方民兵从南北夹攻马棚湾日伪军据点,迫使其向高邮湖逃窜。22日下午,一沟被攻克,俘伪军50余人。至此,高邮城外日、伪据点全被清除,高邮城内日、伪军处于抗日军民的包围之中。
12月中旬,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华中野战军发出进攻高邮城的作战命令,在第八纵队司令员陶勇的直接指挥下,八纵、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共7个团开展攻城战斗。19日晚,总指挥部下达攻击命令,顿时炮声、枪声、冲杀声响彻夜空。21日,攻击部队突破城外土城防线。同时,第七纵队等部队在南线发起攻势,攻克邵伯等日伪据点,阻断南援之敌;并加强城内外的政治宣传攻势。25日雨夜,总指挥部下达总攻命令,攻城部队强渡护城河,架云梯攀城墙,短兵相接,胶着反复,殊死搏斗,异常壮烈,终于先后攻破南、东、北三个城门。大军进城后,展开激烈巷战。最终迫使日军挂起白旗。深夜,八纵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以新四军代表身份,命令日军大佐岩崎传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装,无条件投降。26日晨,在日军司令部驻地(今高邮城公园礼堂)举行受降仪式。此次战斗,共灭敌5000余人,其中日军1100余人、伪军4000余人,敌首日军大佐岩崎、伪军四十二师师长王和民均被俘获;缴获大小炮61门、枪支43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炮弹数十箱、军用车船10余辆(艘)、军马200余匹等等。
三打临泽镇
1948年9月,中共华中二地委和高邮县委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攻打济南的战斗,决定攻打国民党军驻临泽据点,以牵制国民党军北上。20日晚,担任主攻任务的苏北军区二分区六团发起进攻,高邮、宝应两县独立团负责警戒兴化、沙沟方向的援敌,牵制敌军千余人,21日上午主动撤出战斗。24日晚,六团一营再次攻打临泽,迫使守敌撤至界首和时堡。
11月,华中二地委为配合我军开展淮海战役,决定全歼临泽守敌。7日晚,二分区六团包围临泽镇。8日,二分区六团、高邮独立团先后数次击退来自兴化的援敌。下午4时,六团发起总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活捉国民党高邮县五区区长蒋善义,重创守敌三三七团二营,迫使敌营长率部缴械投降。此战共歼敌1500余人,其中生俘1100余人;缴获电台1部、炮5门、机枪27挺、长短枪200余支。
临泽镇被攻克后,使临东、临南、临北解放区联成一片,为整个高邮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①本文所述战事以时为序编排;②本文述及史实分别源自《晋书》、《唐书》、《宋史》、明清《高邮州志》、《扬州市志》、《高邮县志》、《中国共产党高邮地方史(第一卷)》与相关历史典籍、图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