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常饮食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各一餐。家乡的种田人除此还需加两餐,即介于早餐和中餐之间的“腰顿子”,中餐与晚餐之间的“晚茶”。
种田是强体力劳动,也没有公务员似的朝九晚五,没有一般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常常起早贪黑,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如果没有这两顿“副餐”加油,人会饿得慌。
家乡人早上喜欢吃粥,但吃粥不熬饿(耐饥)怎么办?就设法吃点硬实东西,如摊点粘烧饼(糯米面和水调匀,用手做成圆饼子,下锅“摊”熟)或“挖”疙瘩(粥锅煮开了,用籼米面粉和水调成糊状,用勺子一点一点地“挖”进锅里,煮沸后面疙瘩就浮起来了,)如果早餐边吃粥边吃些饼子或疙瘩,还等不到吃中饭,人就饿得没劲了,干活的人赶回来吃点东西,或家人送点吃食到田头,“点”一下饥,犹如解决一下燃眉之急。这一餐就是“腰顿子”。
前面说了,“晚茶”也不是所谓的喝茶,而是来顿小吃,干活到下午三四点钟了,肚子饿了,弄点副食接济一下,如带点煮山芋、烧饼等,家里有闲人,也会送点烫饭(干饭放水煮开)过来,又解饿又解渴。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农民们一日三餐都无法维持了,哪里还吃“腰顿子“和”“晚茶”,干脆来个望梅止渴,将裤带子勒紧些再紧些,只让“紧”的感觉代替饥饿的感觉。吃不饱依然要干活,也有人苦中作乐,唱段小调,或与人说个笑话,其间,有人自我解嘲:“快活得很,三天吃六顿。”“三天吃六顿”成了那时农民们日不饱腹的写照。分田到劳后,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农民们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腰顿子”、“晚茶”之类的饮食习惯又逐渐恢复起来了。
附带一句,干体力活的人吃“腰顿子”和“晚茶”主要因为长日天,又因农活繁忙时,冬季日头短,农活不算紧张的情况下,不少人就“戒掉”这两顿副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