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陈书禄主编的《江苏文化概观》介绍:“五四以后,除平民教育的推行外,乡村师范亦开始推行。1923年前后,五所省立师范相继设立吴江、黄渡、洛社、栖霞、界首乡村分校,专门培养乡村师资。这是全国率先创立的一批乡村师范学校。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黄质夫创办界首与栖霞乡师,勇于开拓,坚持实干,功德不应泯没。1926年,陶行知主张改革师范教育,实行师范下乡,次年在南京劳山脚下小庄(晓庄)创办我国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进行乡村教育的改革实验……”这就是说,界首乡师是全国最早兴办的五所乡师之一,比晓庄师范还要早3年多。
乡村建设的教育基地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一个以民间团体为主力的乡村建设派出现。短短十几年,全国兴起600多个团体的1000多处乡村建设实验区。包括河北定县(晏阳初的平教会)、河南镇平(彭禹廷的村治学院)、山东邹平(梁漱溟、梁仲华的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徐公桥(黄炎培、江问渔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改进试验区)、无锡(高践四的民众教育实验区)等等,覆盖大江南北,大有风起云涌之势。倡导、推进这一社会改革的力量大多是非政府组织的民间社团。其代表人物之一的晏阳初,一生念念不忘的古训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其实质在于向中国人民中占90%的广大农民深入开展一场规模宏大的启蒙运动,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医治“愚、穷、弱、私”痼疾,唤醒沉睡中的社会最底层人群,为国家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而各地乡村师范办学的主导思想是爱国主义,做法是学校教育、社会工作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由此可见,乡村师范是适应乡村建设派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乡村建设的教育基地。
晏阳初(1890-1990)后来把在中国从事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运动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国际上极高的荣誉。1943年,与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成为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人物。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他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印尼、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开展乡村建设。他被尊崇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人们称赞他为劳苦大众“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1892-1973)根据对晏阳初的访谈写成《告语人民》一书,高度赞扬“实用主义和平民主义在晏阳初身上的完美结合”。在印度的乡村工作者中间,晏阳初被称为“中国的圣雄甘地”,把《告语人民》奉为拯救乡村的“圣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参照它制定世界范围的基本教育计划。
黄质夫创办界首乡师
黄质夫(1896-1963)名同义,字质夫,以字行。江苏仪征人,祖籍湖南邵阳。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校任附小教员。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艺系。该校是我国最早的农业高等院校之一,执教的有孙恩麟、原颂周、竺可桢、王善佺、杨杏佛、廖承思等。学生中如金善宝、冯泽芳、杨开道、吴福祯、欧阳一飞等,以后均成为闻名全国的农业专家。黄质夫得到名师的指导,进一步用现代农业科学武装自己,初步树立起发展农业、改造乡村的志向。1924年他从东南大学毕业不久,被聘为界首乡师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
界首乡师设在高邮县界首镇,那里的办学条件很差,教学设施很少,又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可以遵循,一切需要从头做起。黄质夫艰苦创业,亲自筹划建造校舍,置办设备,聘请教师。招收新生,又自己动手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他提出乡师的培养目标是: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强健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勤朴的习惯,热心服务的精神;毕业后能当乡村的教师,又能兼任农场场长,参加乡村建设。他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行合一”,学会从事农作物生产的真本领。学校办起了实验农场,有水田、旱田、桑园、蚕室、苗圃、鱼池等。还兴办了民众学校、民众医院、民众茶社、壁报等,进行服务社会、改造乡村的实践。当时,黄炎培、江问渔、袁观澜等著名教育家都曾专程来界首乡师考察,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全省黄渡、吴江、洛社、栖霞、界首五个农村分校,按次序排界首分校是最后,但从办学成效来看,那应该是倒过来,就是五、四、三、二、一,界首分校则是在最前面。黄质夫主任听到这个赞词十分满意,也常以此自豪。他离开界首乡师以后,曾撰文提起过去在界首“校誉冠全苏”。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乡村师范概要》一书中,多次提到界首乡师,介绍他们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经验。
界首乡师的师生均值得称道。黄质夫聘请的老师如国文老师余衡川、李慰祖、徐益棠、刘野君,数学老师李西涛,国画老师邹贡三,音乐老师厉燕谋,他们不但水平高,教学态度也都认真。更有古楳(柏良)老师,他是广东梅县人,对农村教育有专门的研究,担任学行指导员(相当于训育主任),兼任高年级的教育心理课。抗日战争前出版一本研究中国乡村教育的专著,其中引用的资料很多是界首乡村师范学校里的,书里也有多帧学校活动的照片。建国后,古先生担任过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是农工民主党领导干部之一。黄质夫培养的学生来自苏北各县,以后参加革命工作的很多,其中有国家专利局局长杜干全、江苏省农业机械所所长蔡公正(国富)、镇江农机学院院长倪大成(德广)、扬州专区法院院长宋公尚(锡廷)、河北大学校长戴树仁(树人)等。黄质夫在界首乡师时还办了三所附属小学,一所在界首镇后斗园(今界首小学北面),称界首乡师实验小学,校长阴景曙以精通复式教学闻名教坛;一所在界首镇东约3公里的紫英山,称界首乡师实小分部,筹办人彭裕扬、肖启均是界师毕业生;一所在宝应芦村,称界首乡师芦村实验小学,校长孔效宗(庆官)是界师第一届优秀毕业生,后来是本省小学教育界的名流。该校学生张家宝曾任国民党海军舰长,建国后在我海军部队工作;戚殿萱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建国后仍在我国交通部门任职。
后黄质夫时代的界首乡师
1927年夏,黄质夫接受南京中学校长、著名学者邰爽秋先生之聘,前往栖霞山担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前身为省立四师分校,1932年改为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主任,离开了界首。此后,他还主持了湘湖乡村师范,创办了贵阳乡村师范;1963年9月23日逝于南京栖霞山家中。
界首乡师建在哪里?起先颇有争议,特别是江都、宝应争抢最烈。江都抬出王柏龄,要设在邵伯,宝应以督学相菊谭为首的要设在板浦。事为界首文教界知名人士曹伯镛、谢鸣九等人闻悉,赴省厅力争。条件是当地愿献出农田40亩为建校基地及试验农场,故获准建校。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整地建房就绪,于1924年春正式招生开学,定一轨,设一班,学制三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挺进江苏,与苏、浙、鲁、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部队隔江对峙,反复拉锯,学校被迫停课。直至联军于龙潭大败,溃退至山东后,界师方于1927年复课,并奉命改为扬州中学界首乡村师范科。时扬中校长为周厚枢,分校校长先后有姚舜生、黄汝辑、龚子勤、韩文庆。1928年学制改为4年。1932年遵省厅指示单建,更名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任吴学培为校长。同年,全校有一轨四班,学生120多人,教职员工13人。1935年,四个班学生135人,有教职员工22人。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疯狂侵华,镇江、南京沦陷,学校于同年10月迁往淮安崔堡,与全省其他7所师范合并,称为省立临时乡村师范,李法度任校长,教师10余人,学生200多人,其中界师学生占大多数。1939年暑假在兴化朝阳小学招收两班新生。暑假后迁至高邮临泽镇安乐寺、团庄,另设分部于双琚东岳庙内。1940年冬迁往兴化大邹庄,学校分两处复课。毕业班于1941年春在大邹庄复课,当年毕业;其他班在宝应曹甸等地继续上课,至1943年宣告解散。1945年秋,共产党第一次解放高邮,苏中二分区在临泽镇重建界首乡村师范,有两个班,朱白吾任校长。国民党军队重占高邮后,于1946年冬,省教育厅在界首恢复乡村师范,先后任命李鉴清、陆建秋为校长。学校于1947年春、秋两季分别招生,共设简师4班,高师2班,有学生300人。1948年1月,界首乡师学校迁高邮城隍庙上课,另将高师两个班设在扬州三祝庵,并招收插班生和高师新生1个班,计7班350人。同年11月,学校迁往扬州、镇江,1949年春又迁至松江县泗泾镇赵家角复课。同年4月,学校为在校全体学生颁发了毕业证书。5月中下旬,100多名进步师生投奔扬州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工作。界首乡师前后办学16年,有10届毕业生,计500多人。
1985年10月,中共高邮县委党史办公室、县志办公室和县文教局联合邀请界首乡师校友进行座谈,共忆校史,并参观了母校旧址。许多老校友即兴吟诗挥毫,以助谈兴。如蔡公杰《座谈界首乡师校史有感》:“旧友重逢金气爽,风云往日话衷肠。甓社村里畅高会,尚智院中草华章。烽火春秋投笔砚,狼烟界首毁学堂。尔来天地已翻覆,再展鸿猷路正长。”又如章心如《浪淘沙》:“窗友会高邮,语洽情投,珠湖往事上心头,两日交谈言未尽,合影长留。八月桂花秋,界首同游,隋堤落日照渔舟,尚智南温温昔辈,闸灌田畴。”校友们一致要求重建原界首乡师春秋亭,并函请原界师国文老师萧长迈题额。第二年,萧长迈老师从湖南寄来了《重建原界首乡师“春秋亭”题额》,内书:“此亭始建于一九二八年,爱国志士如五师分校师生等,共谋救国,每聚会于此。倭寇犯境,悉成灰烬。今日重建斯亭,顿使珠湖增色。抚今追昔,亦将欣感交集。一九八六年春二月萧长迈谨题时年八十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