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05月27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殊岁月里的农业中学
  □ 任仁

  日前,记者应邀参加了原高邮县城东农业中学师生聚会。这一特殊的群体,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农中”的特殊岁月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园生活。 

  经查阅有关史料,我国的农业中学是1958年“教育也要大跃进”的产物,在“三年特殊困难时期”最后一年的1962年对农业中学进行了大幅调整。1964年国家提出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各地又兴起“农中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种教育制度”受批判,大约在1968年至1970年,农中全部撤并至全日制学校。据《高邮教育志》记载,1958年全县仅有12所全日制初中。另有农业中学15所、“红专学校”26所,计43个班级。1962年全县只保留临泽和汤庄两所农业中学。1965年全县农业中学增至57所63个班级,学生1639人,平均每班约26人。 

  谈及当年办农业中学的情况,老师们感受最深。原城东农业中学班主任杨鹏告诉记者,那时的农村“一穷二白”,多数孩子上不起学,女孩基本不读书,有条件的孩子读到小学毕业也没处上初中(据说,当时小学毕业升学率只有20%左右),以致有的生产队连记工员都找不到,大队会计和农业技术人员更是缺乏。办农中就是为了“多快好省”地培养农村适用型人才。农中办学目标“三个一”:一手老茧(能劳动,会劳动),一笔好字(会出黑板报,会写春联),一把好算盘(会记账,能当会计)。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边学习,边实践,培养成为一名有文化懂科学的农民。 

  农业中学的办学历程是十分艰难的。首先是生源困难。当时城东公社只有三个大队近2000多人(后沿河公社并入,共有11个大队近2万人)。由于靠近高邮城区,做杂工机会多,能上农中的又是“大劳力”,家长们往往不让其子女继续上学。老师们就起早带晚逐户动员,用精神感动“上帝”,好不容易凑足了一个班的学生数。有关部门规定,招满36名学生才允许开学上课。其次是办学条件差。因为农中是地方办的,国家不拨款,办学所需经费,皆由当地生产大队按学生数分摊。没有校舍,他们就借用武安大队的尼姑庵;没有课桌凳,就由各大队安排木匠按标准做好送到学校。再次是教学难。当时所谓一个班36名学生,这些人中有小学二三年级的,也有四五六年级的,水平参差不齐,文化课很难上,老师们就采取复式教学,因材施教。上农技课则坚持到田间地头,“现炒现卖”。问及教师报酬,他们说,那时农中教师国家只发给少量的生活补助费,主要靠三个所在大队分别记工分,年终分配些粮食。 

  当年的农中学生,如今都已年过花甲,儿孙满堂,但他们对40多年前的农中生活仍记忆犹新。现已66岁的沈学文说,父辈为他取名“学文”,可是到了小学毕业,家中已无经济能力再供他上初中。后来上农中不但不交学杂费,还能在学校农田里挣工分,让他和一帮想上学又无力继续求学的小伙伴们真是高兴极了!63岁的张桃茂说:“农中平时没有星期天,既上课又劳动,夏种和秋收放“忙假”,让我们回家参加农忙。” 

  特别是班上仅有的两名女生感慨更深。在那个年代,她们能上农中算是幸运的。黄开梅说她父母虽然比较开明,同意她上农中,但要她每天清晨必须挑菜到城上卖完后才能到校上课;傍晚放学后还要再割一篮猪菜(喂猪吃的草)回家。黄开梅说,只要能继续上学,对父母的要求她都答应,而且还包揽了许多家务事,因此她终于读完了农中。俞春兰虽是独女,上到小学六年级也没有条件继续升学。后来幸亏办农中,她才有继续读书的机会,还当了班主席,1966年8月还被推选去北京见到毛主席。农中毕业后,俞春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成为有文化的农民。后来,她入团、入党,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做小学教师,还当上公社(乡)干部。她说:“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农中真是个重要的阶梯。” 

  还有件事值得一提,当年农中学生要求都是贫下中农子女,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子女拒收。但是,杨鹏他们“网开一面”,以学生表现好为借口,招收了几名家庭成分不好的子女入学,这在当年是要冒些风险的。 

  这些农中的学生,由于都是“农业户口”。因此毕业后除极少数进入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外,其余都回归农村,有的担任农技员,有的担任大队长(村长)、会计;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更多的人是在改革开放后,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大显身手,成为工业、建筑、服务业等各条战线上的精英。他们十分感恩特殊年代的农业中学给他们搭建了人生重要的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农中毕业后担任农技员、后从村党组织副书记岗位上退休的孙其山深情地说:“从现在各地大办职业中学、职业大学的情况来看,当年的农业中学就是符合国情的职业学校。” 

  抚今追昔,看到今天蓬勃发展的教育形势和青少年学生的幸福生活,城东农中的师生们十分期望《高邮日报》能记载他们这段岁月,让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感知他们当年的办学之难、求学之苦,更祝愿青少年学生懂得珍惜,憧憬未来,刻苦学习,早日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文中图片由杨鹏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文化高邮
   第06版:教育园地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专版
特殊岁月里的农业中学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特殊岁月里的农业中学 2013-05-27 2 2013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