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达子门现在已不大看得到了,即便在老城区的北门大街,原先一溜边的铺达子门也被改造得七零八落。只有到保存完好的古城古镇去旅游,兴许还能见到。
过去商铺关门打烊,店门面用的是一扇扇长方形的木门板,三四十公分宽,两三米高不等,瘦瘦长长、整齐划一的模样,一块块拼接起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门面多宽,铺达子门就有多宽,中间的两扇门装有门转子可自由开关,门上装有铁制的环形门别子,一个长条形的铁条串栅其中,下挂的联体铁片的长形空隙与铁环相叠,上把锁,就算正式关门了。大的店铺有人留宿看门,就不在外面上锁关门了,在里面把门拴好就行。那个年代没有收音机和电视,喜欢看书的可能看看书,一般的人也就摊开被褥呼呼大睡了。
铺达子门一般用杉木制作,一来轻巧,二来不怕雨水侵袭,年代久远的门板,那一条条凹陷的年轮诉说着昨天的故事。商铺开门关门是个吃力的活,大都是学生意当学徒的做的事,公私合营后则是谁当班谁做。店铺打烊了,见到沿街店铺的店员们都忙着掮着门板上门,仿佛是傍晚时分的一道风景线。考究爱干净的会在肩上担块白布护护脏。别看上下门是个体力活,次序搞错门就可能上不好,故许多商铺会在每扇门板的后面写上序号:1、2、3、4……或写有“东一、东二”“西一、西二”的字样,下门时按顺序摆放,上门时就不会弄错。我父亲是个“老商业”,在多个布店的门市部蹲过,一旦值宿,家里常要送晚饭到店里,我很乐意做这个小差事,所以对上铺达子门的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小百货店、南货店、香烟杂货店、药店等店铺,夜里要做生意的,会在门板上开一扇小窗,要是有人敲门就可以直接做生意了,不必开启大门。
铺达子门,几百年来商铺门面的特征。也有例外的,像北门外的利农社酱园店、鼎昌南货店、老正大花席店等,都是当典式的建筑,两扇大门。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许多店家用上卷帘门、防盗移门、感应自动移门、玻璃门等,铺达子门倒成了稀罕的门面。
最近几年,有些地方为了恢复旧貌,打造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风情街,又着力修复沿街商店的铺达子门,重现旧时的店铺特色,让来这里的人们能体验和感受到昔日老街的市井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