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嫂子一大清早打扮得刷刷刮刮的,头梳理得翘翘正正的,提着个菜篮子,还放着几包茶食,急急忙忙上哪儿去呀?”这是张大妈问到李大嫂。李大嫂答道:“哎哟喂,实不想瞒,说出来不怕你笑话的,还不是为了家里的老儿子结婚的事嘛,上次选了个好日子,请几个媒人上未来儿媳妇的家门一趟,因彩礼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搁下来一段日子了,这不今天是个双日子,想再请媒人替我们去说说。”
李大嫂一开口嘴就刹不住了,索性搬张凳子坐下来滔滔不绝地谈起来:心放在中间,凭良心说话,上回亲家公和他的女儿倒蛮好说话的,让我们把土坯茅草屋翻一翻,把旧家具刷刷新,稍添点日常生活用品(脸盆、脚盆、洗漱用具、梳子、梳头油、圆镜子、擦脸用的白雀油)就行了,至于几大件日后根据条件再说,可我那位亲家母是个活蜡烛,真是高邮人不要刁,一个馒头搭块糕,就是她有点打坝头,死活不依,说时代不同了,提出来要什么什么的三转一响(脚踏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那些东西转能转出饭来,响能响出钱来?再说了,那几样东西除了收音机能买到,其它的要凭计划供应,莫说现时买不起,就是买得起,上哪儿去找熟人开后门,这不是让人为难嘛。你张大妈晓得的,我和我那口子辛辛苦苦大半辈子,还不是为了儿女嘛。我们两家做邻居没有二十年,要有十大几年了,咱们家什么大小事都瞒不过你,为了了却最后一桩小儿子结婚事操碎了心。去年寒里天,请茅匠师傅把三间旧土坯茅草房重新翻了翻,三间墙根基改为用碎砖头垒的,要有一尺高,房梁原来是搁梁搁柱,都改换成水泥钢筋浇铸起来的排山,室内墙壁全用石灰水刷的,白白净净的,新娘子房是请专人布置的,大床靠内墙周围用旧报纸和画报贴的,吊顶是用一块一块芦苇席子拼搭起来的,芦苇席子下面又是用花纸一层一层糊的,大床踏板、放衣服的木头箱子全用波其漆把里外刷了一遍,马桶是请木匠师傅新箍的。为了娶儿媳,我们老俩口省吃俭用,身边仅有的钱全花光了,还欠人家一屁股债,几年了没有添一件新衣裳。去年我老伴过整六十岁生日,都没有给他热闹一下,吃一次六大碗,他父母就他这么一根独苗,当日我就给他下了一碗长寿面,糊踏了一下,看他吃在嘴里,疼在我心里,人生能有几个六十岁过,提起这事我心里就如刀绞,这辈子算我欠他的。
想当初,我和我那口子结婚时,什么家当都没有,临时搭建了一间土坯茅草屋,地当床,锅当碗,入洞房当日我们连一套装新的衣服都没有,咳,不该在你面前提那伤心的事,那年代就是那样。
张大妈听她一番表述,立马当场拍着胸脯说道,这事包在我身上,过两日我带你们家请的几个媒人,去你们亲家门上再去说说,顶多买台收音机,把大家伙面子关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随潮流发展是需要,等以后日子好过了,有条件你们再给儿媳补上。
过了几日,张大妈领着几个媒人又来到未过门的那位姑娘家,说明来意后,经过一番交谈,姑娘的父母一看,把董潭村里一位有名的“和事佬”都请来了,他们心想不看婆面,也要看佛面,水也有个面子,看来是别无选择,棉花店关门不弹(谈)了,只等花船迎娶。
凡从那年代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那段酸心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因生活在那特殊的年代,为了儿女终身大事,谁家都愿办得体面完美些,而当时的生活条件就是那样,只能解温饱,想办三转一响,只能是心有余力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各种需求欲望也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三转一响,发展到外加二十四条腿(挂衣柜、五斗橱、写字台、书柜、灯柜、马桶柜),再发展到如今,结婚要有一套房,金银首饰少不了,迎娶新娘汽车接,高朋客人坐满堂。愿美好的日子万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