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她接触到“亲近母语”课题研究组,心中豁然开朗。
母语是什么?母语就是妈妈说的话、奶奶唱的歌谣,它是乡音土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儿童阅读应该让孩子们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诗意,提高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在阅读中融入文化、寻找自我、确立自我。从这层意义上讲,母语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
秉承“根”的工程、“花”的事业的理念,“亲近母语”作为一个纯民间的语文学术研究机构,自2000年开始酝酿,于2003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2007年获得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目前,这个项目课题已从扬州向四川、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辐射。而参与这个项目课题的实验者、推广者,均为志愿者。
谈起融入“亲近母语”这个志愿者团队,邵龙霞说起了她的童年时代渴求读书的经历。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邵龙霞,是难有机会睡懒觉的,她对早晨天色欲明将明的那种状态,总想不到用怎样的一句话来表达。一次,她的堂姐送给她一本“小人书”———《小熊木匠》,书中小熊木匠流着汗刨木头的那页画面,下方有一行文字:“天刚蒙蒙亮,小熊木匠就干起活来了!”这一句“天刚蒙蒙亮”一下子烙在了邵龙霞的心上。从此,她像离不开呼吸一样地寻找书籍阅读。回味这段往事,邵龙霞深有感触地说:“‘天刚蒙蒙亮’就是我们可以亲近的‘母语’”。
今天的邵龙霞,对阅读有了新的诠释:阅读,可以让女人更优雅,男人更有风度。
当然,身为小学语文老师,邵龙霞现在更为关注少年儿童的阅读。为此她先后参与《日有所诵》、《名著导读》、《经典阅读》、《全阅读》等20多本教材的编写,出版过15万字的个人专著《儿童也能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她还分别于前年暑假赴贵州,今年暑假赴成都,参与“亲近母语”之点灯人系列活动,为来自四川、西藏、广西、甘肃、贵州、云南等地乡村教师、学生、家长开设“每一个儿童都是写作者”等课题的讲座,传播母语教育新理念,推广既贴近心灵又实用可行的儿童阅读,让我们找回童年、找到自己、发展自己。一位60多岁的乡村老教师带着孙女来听课,听完课后,他连连握着支教老师的手说:“原来语文可以这么教,太高兴啦,也太震撼啦!”
邵龙霞说她热爱“亲近母语”这个“根”的工程和“花”的事业,是因为她放不下那一张张向日葵般的笑脸,割舍不下那些课堂上的欢声笑语。
邵龙霞不仅自己是名“亲近母语”的践行者,她那如今在南京大学新闻专业读书的女儿,也向她学习,利用暑假去远行,并参与志愿者活动。 韩粉琴 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