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牛牛才16个月,虎头虎脑,非常可爱,虽然才刚学会走路刚熟悉“爸爸”“妈妈”和“奶奶”几个称呼,但大大的脑袋里却有着丰富的思想,和他在一起,给我带来无可替代的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深思和启迪。有时候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自以为是地乱下结论,其实只要半分钟的耐心等待,结果会让你出乎意料甚至惭愧。
镜头一:牛牛挣脱我的手要去阳台搬小椅子,前段时间在阳台的水龙头边帮他洗手时因为够不到水龙头,所以把小椅子垫在脚下,我猜这小家伙现在准是惦记着要去玩水了。出乎意料的是,他搬了小椅子却往回走,回到电子琴旁边,坐下,玩琴……
镜头二:婆婆抱着牛牛准备出去玩,出门时他突然回头用手抓门,婆婆“领会”了他的用意:“呵,宝宝不忘记关门呢!”其实大错特错,他抓到门,不是关,而是开,还朝我招手,原来他是想要我陪他一起出门玩。
镜头三:我们夫妻二人搀着牛牛的小手在街边散步,他突然甩开我的手抱住爸爸的大腿咿咿呀呀,这小子,学会撒娇了,想爸爸抱呢,被爸爸抱起后,他还不依,用小手到爸爸的上衣口袋里掏了一个硬币,转头就下,直奔不远处商店门口的喜羊羊“大马”,呵,醉翁之意这才显现。
如果我们太过武断坚持自己的判断,那我们就误会了孩子;如果我们太过匆忙不舍得多等十秒半分,那我们提供的帮助并非孩子之所需,我们这群“聪明”的大人,有时候付出的所谓的“爱”,其实是南辕北辙并非对症下药。试想这样的误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生多少次?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叛逆了,封闭了,亲子之间隔膜了,有代沟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不争气不听话,或是成长规律无可逆转?难道为人父母的我们,就没有责任么……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学会等待,我们爱他就不要自作聪明,爱他就不要拔苗助长,爱他更不是越俎代庖,爱他就该等待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学会等待,尤其面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时:当有学生因为迟到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用乞求的眼神望向你时,请不要急于指责,给他几分钟的时间,也许他真的有特殊的原因;当有学生没交作业真诚地向你解释没交的原因时,请不要自以为是地断定他撒谎,也许他真的忘在了家里;当有学生上课打瞌睡时,请不要罚站,更不要把他赶出教室,给自己两秒钟的时间,体谅一下他的辛苦;当有学生一时不能接受新知识时,请不要否定他的智能,给他足够的时间和信心,相信他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也许明天他就能理解……是的,等待能让我们尽量少伤害或不伤害学生的心灵,更能让我们自己少犯错误。
无论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都离不开爱,而有一种爱,就叫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