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炽晟 顾伟
1978年,鄂州市博物馆在湖北省鄂州市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东吴墓葬,从该墓中发掘出了6件木椟。木牍长24-25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其中两件木椟上分别写着“童子史绰再拜 问起居 广陵高邮字浇瑜”“广陵史绰再拜 问起居”,还有一件半成品写着“广陵史绰再拜 谒”。
这种木牍叫“名刺”。从这几件“名刺”书写的内容可以知道,墓的主人叫史绰,字浇瑜,广陵高邮人。广陵是扬州的古称,广陵高邮就是现今江苏省高邮市。
“名刺”,流行于汉、魏时期,是当时官吏、文士等互相拜访时所用到的物品,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当时,纸张尚未广泛应用,在书写材料中木质简牍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加之纸张轻薄,不适合作为“名片”的书写载体,因此木牍是书写“名片”的最主要材料。后来随着纸张的广泛应用,汉、魏时期的名刺,演变为唐宋时期的“门状”,明清时期则被称为“拜帖”,清朝后期“名片”称呼正式确立。
“名刺”中提到的“童子”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道教受箓的阶名;另一种则认为是仕途、学识的一种称号。汉、魏时期会授予通晓儒经的年幼者“童子郎”的称号,如:《后汉书·左雄传》:“汝南谢廉、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雄并奏拜童子郎。”《后汉书·臧洪传》:“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李贤注:“汉法,孝廉试经者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
到底汉魏时期的“名刺”是什么呢?“刺”是汉晋时期常用的一种文书形式。《文心雕龙·书记》:“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刺”是用于禀报的实录文书,有名刺、入官刺、禀食月别刺、出俸刺、表火出入界刺、书邮刺等多种形制。“名刺”在史籍上又称“爵里刺”,《释名·释书契》:“书称刺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又曰‘写倒’,写此文也。书姓字于奏上曰‘画刺’。作再拜、起居字,皆达其体,使书尽边,徐引笔书之,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又曰‘爵里刺’,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简单地说,“刺”是当时的一种文书形式,“名刺”就是将姓名、表字、问候语、籍贯、官职、爵位等内容,按照一定书写格式写在木牍上的“名片”,用于拜访他人。
所以,这份来自1800年前东吴时期的高邮人史绰的名片,你收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