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延庆
奎楼是奎星楼的简称。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xiù)之一。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故人们认为奎宿是主宰一个地方文章、文运的神,民间百姓称奎星为文曲星。一个地方的官员和百姓都希望当地文化兴旺发达,于是建起了奎星阁,里面供奉奎星像,立庙祀之。此风俗大约始于南宋。
奎楼又称魁楼、魁星楼。魁,魁首、第一的意思。如何绘奎星?“奎”的意思过于抽象,“魁”头部像鬼,面目狰狞,右手高举斗笔,左手握着书卷,右脚站之,左脚后翘,“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于是奎楼又写成魁楼、魁星楼。明清时读书人参加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前都要到奎楼祭拜,请奎星保佑高中。
奎楼总是建设在一个城池的东南角,意为紫气东来。高邮的奎楼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是由明代蓟辽总督王永吉的父亲王自学等人牵头募捐建成的,且建在宋城墙之上,蔚为壮观。
奎楼始建时为两层,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增为三层,并在每层的顶板上彩绘,或龙、或凤、或麒麟、或蝙蝠(与“福”谐音),还有花卉、云纹等图案,画工精细美丽,寓意吉祥兆福。
奎楼曾几经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很重视对文物的保护。1983年因连日暴雨,部分城墙坍塌,危及奎楼。时任高邮县政府副县长的李舜心(主管文化教育等)、刘宜炤(主管财贸等)商定,1984年由县财政拨款人民币12万元修缮奎楼。后因体制改革换届,二位未来得及实施,责任便落在我肩上。
为了修好奎楼及文游台等文物古迹,1985年3月,我请上海杨浦区法院副院长戴春帆(高邮人,也是金石家),特别邀请同济大学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建设专家陈从周教授来高邮指导。3月31日戴春帆院长陪同陈从周教授来邮,我全程陪同陈从周教授两天。察看了奎楼、蝶园、文游台、镇国寺塔,参观了王氏父子纪念馆等。陈从周教授每到一处,都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其中关于奎楼的有:奎楼是典型的明代后期建筑,里面的柱子都是梭形的;每层顶板的彩绘很美丽生动,是淮式风格;奎楼的外漆要用白色,黄色显得笨重,柱子要用栗色;要有借景、背景。奎楼是城墙上的一个观赏点。登奎楼可见两塔(东望净土寺塔、西观镇国寺塔),北看文游台,南面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奎楼修好了,地方的风水就更好了。他说,风水学源于中国,有的人认为是迷信,错了。美国哈佛大学保留了中国所有的风水学书,国民党将领孙濂洞之子孙本成在美国耶鲁大学教风水学。风水学是建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二分别是设计、施工),陈从周教授在高邮两天多,我所受到的教诲良多。后又多次与他联系,写成一篇文章《忆念陈从周教授》刊在上海的《联合时报》上。
按照陈从周教授的指导意见,约用了几个月时间,奎楼以新的姿态屹立在高邮城的东南角,央视《话说运河》播出了。
1986年3月的一天,西安唐城建设指挥部在苗总工程师的带领下,一行10余人来到了高邮,我与文管、城建等部门热情接待了他们。苗总说,西安要重建古唐城,在城的东南角复建奎星楼。全国有奎星楼的地方不少,我们经过考察以后,认为高邮的奎星楼最合适。听了苗总的话,我很高兴,带他们一行实地观察高邮奎楼的里里外外,又将《高邮州志》中关于高邮奎楼的图形、图案、资料复印给他们,他们满载而归了。
时隔5年多,1991年6月21日,我因公去了西安,古唐城已修建好了,城墙周长40余公里,城墙上6匹马可以并行,气魄不小。我特地到古唐城的东南角观赏奎星楼,其规格、形制、色彩等完全按着高邮奎星楼建造的,我欢喜、兴奋极了,家乡高邮文化底蕴的深厚引起的荣誉感、自豪感在心中荡漾了良久、良久……
西安人要看古唐城奎星楼的原版,应当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来;高邮人要看高邮奎星楼的再版,应当到西安去。
西安、高邮,奎星楼相连,奎星永照西安、高邮,奎星永照中华大地。
1994年6月22日,我又因公去了西安,独自徜徉在古唐城的城墙大道上,又认真地欣赏了奎星楼,心中升腾起一股炽热、凝重、深沉的爱,爱我的家乡古城高邮,爱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愿将这种美好情感传递给青少年一代,在他们身上化为建设美丽家乡、繁荣昌盛祖国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