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游
闲读赵执信《饴山诗集》和李森文《赵执信年谱》,我发现赵执信至少五次行脚高邮,写过两首吟咏高邮的诗作。
赵执信(1662—1744年),清代著名文学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属淄博市博山区)人。他少年得志,十四岁便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后出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然而,二十八岁那年,因在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了洪昇所作的《长生殿》戏剧,他被弹劾革职,从此心灰意冷,五十年间未曾再仕,而是游历于山林之间,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其众多的旅行经历中,高邮无疑是一个让他情有独钟的地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赵执信南游经过高邮,挥毫写下《高邮》,诗云:
不见秦淮海,烟波恨不平。
空馀半钩月,犹照覆盂城。
柳带平阿暝,珠涵甓社清。
扣舷歌楚些,淅沥动商声。
此诗为怀念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而作。起联点出舟过高邮,以不见前贤为恨。甓社湖烟波浩渺,仿佛承载着诗人无尽的遗憾与不平,暗示着对文坛失去如此才子的惋惜。颔联“空馀半钩月,犹照覆盂城”,半轮明月高悬夜空,其清辉洒落在盂城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此句不仅描绘了高邮夜景,更寓含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感慨。颈联“柳带平阿暝,珠涵甓社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甓社湖畔柳丝低垂、暮色苍茫之景,以及湖光粼粼、清澈见底的画面。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甓社湖的自然之美,更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澄净与超脱。尾联“扣舷歌楚些,淅沥动商声”,诗人以扣舷而歌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楚些,指楚地的歌曲,此处借指诗人的歌声。商声,为古代五音之一,此处形容歌声的凄清哀婉。诗人在甓社湖畔,面对着浩渺的烟波和静谧的月夜,不禁心生感慨,以歌声寄托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运用了与高邮有关的典故,寄予怀念之情,尤其“柳带平阿暝,珠涵甓社清”,兼含喻世之意。全诗含蓄委婉,发人深思。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山东遇到特大干旱,庄稼颗粒无收。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甲申大饥,人相食,次年亦如之。”因此,赵执信这年秋天南下逃荒,再次经过高邮。此时的高邮正遭受特大水灾,哀鸿遍野。赵执信目睹灾民的苦难,含泪口占《碧波行(高邮)》,诗云:
碧波吞日斜红浅,湖溟天低觉秋远。
行舟欲泊何处投,一线堤烟万家满。
遥村近郭人无余,相将草草堤上居。
犹争堤前一寸水,且免一日湖中鱼。
天公不检骄龙怒,偏向此邦夜行雨。
眼看无地可容波,终恐平沉赴江去。
连江千里号悲风,无由吹入长杨宫。
翠华春日此徘徊,何不却趁清秋来!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日夕舟抵高邮甓社湖时所见到的悲惨景象:碧波万顷的湖面,夕阳余晖轻轻洒落,湖天相接,无边无际,尽显壮阔之美。然而,行舟欲泊却无处可去,远处一线堤岸上的炊烟袅袅升起,万家灯火若隐若现,与眼前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村庄与城郭荒凉无人,人们为了躲避水患,纷纷在堤岸上草草搭建居所。渔民们迫于生计,于堤前争分夺秒,竞相占据每一寸水域,艰难维系着生计的脆弱平衡。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连绵不断的秋雨比作骄横的龙怒,表达了对天气无常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他深感悲痛,对康熙皇帝只来游幸而不来考察灾情表示了讽刺。此诗既着眼堤上,又放眼周围;既批评当前,又想象未来,内容深广,结合实际,尖湍有力。
透过赵执信两首游咏高邮诗作,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大家的高邮印象:在《高邮》一诗中,他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甓社湖景的欣赏及对前贤秦观的缅怀;在《碧波行(高邮)》一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甓社湖的壮丽景色与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灾难的深深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这两首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历史见证,让我们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