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教育园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唐诗里“春游”

  □ 马晓炜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作为诗的国度、词的故乡,古往今来,我国的文人墨客对春天情有独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创作了许多美妙的诗词,而唐诗里的春天,更是春光灿烂、多姿多彩,是我的最爱,亦深受儿子的喜欢。

  与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从儿子牙牙学语开始,我和妻子便有意培养他的阅读兴趣,不仅见缝插针地读绘本图册、讲故事,就连买的电动玩具,也带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古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呵护下,儿子到上小学,爱上了阅读不说,还会背《唐诗三百首》。为使这颗阅读种子生根发芽,我们还结合季节变化、节气转换等,教育引导儿子有针对性地阅读,尤其是古诗词。这不,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带着儿子踏青、挖野菜、放风筝,开启享受春天模式的同时,也徜徉在诗意的海洋,探寻春的足迹,感受春的气息。

  周末,我们来到郊外的田野,呼吸着清晰的空气,聆听着悠扬的鸟鸣,儿子像一只欢快的小鸟,撒着欢扑向春天的怀抱。看着他兴奋不已的样子,我也满面春风地打趣道:“如此大好春色,宝宝不妨也吟诗一首?”没想到儿子不假思索,高声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是儿子接触春天诗篇的起点,或许于他心里,那清脆的啼声,就是大自然的闹钟,宣告着新的一天、新的季节的到来;而夜间的风雨,虽未亲眼目睹,却透过那清浅的诗行,听到了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感受到了花瓣随风飘落的轻柔。突然儿子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转身问我:“老爸,那些花儿都落到哪里去了呢?”我笑着回答:“它们落在了泥土里,化作春泥更护花,正为春天积蓄力量。”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中满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行走在松软的田埂上,儿子不时蹲下来,仔细地观察着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那些芽儿如同一个个调皮的精灵,探出尖尖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我自语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儿子边用小手触摸着草芽,边说这首诗好听。我俯下身说,这是韩愈的《春雪》,“二月初惊见草芽”描写的就是这些花草。儿子听后立即来了精神头,脱口而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的《初春小雨》,描绘的一种若有若无的美感,恰是早春独有的韵味。不成想面对眼前的春色,儿子搬出这首诗与我比高下,这让我甚是欣慰。

  乘着浩荡的春风,儿子愈显激动,我们接连背诵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杜牧的《江南春》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其间,我也不失时机借着河边的柳、枝上的花、附近的山,给他讲解诗的内涵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儿子满脸的幸福,因为在古韵里,他看到春天的色彩,听到春天的声音,闻到春天的芬芳,亦在现实中找到答案。

  春天在唐诗里,诗香也氤氲在春风里。我与儿子正踏着这寻找春天的旅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享受生活的美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专版
少先队社会化教育的“四个自信”培育路径探究
在唐诗里“春游”
老宅与童年
二十岁的路口
那碗热汤里的亲情
美丽的春天
高邮报教育园地03在唐诗里“春游” 2025-02-27 2 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