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继续以扬州高新区为学习榜样、追赶目标,坚定不移落实产业科创名城发展战略,更大力度释放优势、补齐短板,打好打赢‘产业升级、项目引建、创新引领、乡村振兴、作风锤炼’五大‘战役’,力争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幅6.5%以上,工业开票超220亿元,奋力实现在全省高新区和经济发达镇排名中的双进位。”2月3日,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送桥镇党委书记马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马舟说,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为2024年扬州唯一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智慧照明产业,高新区将进一步释放产业集群效应,通过“灯杆轻量化”“光源节能化”“系统智能化”“工程集成化”“四化”转型,做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做响“高邮精品灯杆”品牌,同时鼓励企业围绕低空场景下的“监、导、通”系统及机场照明方向进行转型融合发展,让“高新区之光”照得更亮更远。放大托新、摩丁普信等辖区汽车零部件优质企业品牌效应,引进相关联企业,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同时引导企业找准契合点,积极进军航空零部件行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契机,按照“政府+协会、机场+园区、基地+基金”模式,加快建设低空经济科技产业园,积极引进低空经济产业项目,奋力打造工业无人机、eVTOL核心零部件、通用航空飞行器整装制造基地,无人机物流中转基地和试飞、培训、检测认定基地。
马舟表示,优质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高新区将积极推进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及要素化、场景式和朋友圈招商,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落地保障机制,前置土地、资金、用工等保障,强化“一项目一专班”,对引进的项目实行“一站式”跟踪,加强项目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早日投产见效。2025年,2个列省重大项目确保按序时建设,力争扬州市级以上新签约项目不少于12个、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1个、新竣工项目不少于15个、新达产项目不少于15个。
马舟说,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新区将充分发挥创客中心、扬州创新中心、深圳离岸孵化器等高质量专业型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协同推进“S333科创走廊”建设,精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科创园”全过程孵化链条,梯度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链主龙头企业培育,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研究机构和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吸引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向企业集中。 (下转2版) (上接1版)2025年,力争新增高企超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申报国家人才计划15人、省级“双创计划”领军人才1人、扬州市级“绿扬金凤计划”领军人才2人。
马舟表示,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根基”。高新区将聚焦农业“大镇”变“强镇”,围绕扬州鹅、高邮鸭、高邮大虾三大国家级种源基地,进一步释放天歌鹅业、高邮鸭集团、数丰水产等品牌效应,招引配套项目,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实现育种、养殖、深加工、销售全链条,做强种源经济。围绕“生态新区、智慧新城”定位,聚焦“填白、补充、壮大、提质”四条路径,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吸引优质商业业态落户新城核心区,同时扎实推进面貌“微改造”工程,提升新城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围绕“一山一策”,加快推进神居山保护与利用,同时释放珠湖小圳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活力,推动移步易景生态长廊、温泉酒店、汉林龙茶业博览园等高品质运营,串点成线,打造农文旅新地标。
马舟说,作风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保障”。高新区将坚持“四个注重选拔、四个坚决不用”鲜明用人导向,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加强“干部实绩档案”结果运用,与为基层减负紧密结合,让“在状态”“高效率”成为党员干部的标配。同时,深化正风反腐,健全“五位一体”党内监督体系,让清风正气充盈全区上下。
通讯员 宰森旺 记者 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