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国顺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家风、家规又称家训。古人更是把家训作为族人、家人为人处世、正风修身之宝典和齐家守业之准则,作为一个家族兴旺发达、延续生存的根本。许多家训一度曾引领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兴亡。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进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功能。我曾阅读过《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此书收录了从汉代到清代各个朝代的76篇家训。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家训,大部分都通俗易懂。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家训文字,半文半白,更易于理解,为我们打开了窥视古人家训的窗口,也为今人教育子女立身处世、创业守业提供了借鉴。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诚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
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诚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在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周易》的《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个重点是“修身”,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
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家训的形式。如书中最著名的当推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书中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句子,强调修身养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是教育子女勤学、修身、养德、惜时、勤劳、节俭的,现在还常被人引用和背诵,作为教化育人的经典名言。
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可称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颜氏家训》共20篇,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勉学篇”,该篇中强调“礼为教本”,这就是所有家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训诫不是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而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家训之祖。
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韩愈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但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代表者如司马光的《家范》等。当然也有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
清代曾国藩在《家训》中警示人们:家亡,一定有嫖和赌;家富,一定有勤和俭;家贫,一定有懒和惰;家安,一定有忍和让;家败,一定有暴和凶;家兴,一定有忍和让;家和,一定有情和爱;宠溺后代,一定后患无穷;家风不正,一定祸患不远;家庭不和,一定有灾殃。清代张英的《聪训斋语》写得情深意切,文中的座右铭:“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纲:“戒嬉戏、慎威仪、谨言语。温经书、精举止、学楷字。谨起居、慎寒暑、节用度。谢酬应、省宴集、寡交游。”如今读来也不乏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
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我国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苏氏家规中的“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训家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
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以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我国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训家规的内容已经过时。对待古代家训家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家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