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一小学 徐加浩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可从三个需要入手。
一、班级管理需要创新
(一)“传、帮、带”有效地提升班级管理质态
笔者延续了校级致用邑的管理方式,对照班级致用邑岗位需要,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选取了40位学生充实到班级致用邑这个机构来。为了提升班级致用邑管理的效果,在每个岗位设置了一个组长,由这8个组长带领、督促组员进行每天的班级管理。以往都是由10个值日班长轮岗负责班级管理,现在一下子扩大了管理队伍,有些学生压根儿就没参与过班级管理,他们缺乏班级管理的勇气与方法,所以由这些经验丰富的组长“传、帮、带”,可以有效地提升班级管理质态。
(二)“升降级”的班级管理策略优化管理水平
为了督促学生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笔者采取了体育比赛中“升降级”的班级致用邑管理策略。对于一些在岗位工作不尽力的学生,实行降级处理,把他们从班级致用邑管理机构中移除出去;再从还未入选班级致用邑管理机构的学生中,选择一些升级到这个管理队伍中来。通过“升降级”管理策略,让徘徊在班级致用邑这个组织外的学生争取到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
(三)学生表彰不唯成绩,更看重平时表现
在学生表彰这一块,笔者不以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更看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学校组织的征文、绘画等比赛积极参加的孩子,无论结果如何,都得到表彰。如果成绩是唯一的评优标准,那么中等生与学困生永远都是优等生的陪衬,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班级管理需要务实
(一)佩戴标志
学校队部的常规管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佩戴红领巾、胸卡进入校园,而且每天在两个门口,队部都安排了常规管理人员进行检查与记载。作为学生,佩戴标志进校园是每天上学时必做功课,因此每天在家出发时要做好自我检查。
(二)按时到校
学校对学生到校时间反复强调,并且纳入班级管理考核。为防止有些学生遗忘这规定,笔者提出了学生上午、下午到校的时间段。
(三)课间管理
结合班级实际,要求课间做好三件事:1.整理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统一放在课桌的右上角;2.去趟厕所,给身体减负,免得上课请假而打乱课堂教学秩序;3.时间多余,回到座位,阅读课外推荐读物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四)排队放学
班主任每天要组织班级学生排队放学,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由值日教师负责考核、记载。学生排队不但速度慢,而且喜欢叽叽喳喳。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笔者利用晨会再明确要求,要求他们做到“快、静、齐”。每天放学,笔者都在队伍后面护送,坚持一星期后,学生的排队秩序明显好转。
(五)班级卫生
笔者对班级卫生提出了八个字的要求: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面每天要打扫干净,讲台、黑板要擦干净,垃圾篓要清理干净;桌凳沿地面的玻璃线条排列,要基本做到横竖一条线,值日用具使用后必须摆放整齐。实行值日组长负责制,每周评选优秀值日班组,以评优促进班级卫生管理工作再上台阶。
三、班级管理需要真情
通过班级的管理,期待达到净化、优化班风的目的。作为“一班之首”,班主任对良好班风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挖苦、批评学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而另眼相看。只要班主任能真情付出,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
班风的作用不容忽视,良好的班风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优良环境。班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班主任用心、用情,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