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块牌子到一套模式——
“老杨”调解矛盾“有一套”

  本报讯(通讯员 曾亚萍 记者 孔令玲)“这次真多亏了你们的调解,我这房子终于成功翻新了。”近日,在“老杨”调解工作室,一起因建房引起的邻里纠纷顺利化解,邻里关系重新回暖,两家握手言和。

  说到“老杨”调解工作室,就得从“老杨”这个人说起。20年前,“老杨”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当时作为菱塘回族乡司法所所长的杨伯朝成了第一任“老杨”。8日上午,在菱塘回族乡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老杨”调解工作室,记者见到了杨伯朝,他正处理一起回汉婚姻纠纷。

  杨伯朝面带微笑,耐心地倾听小夫妻俩的倾诉。原来,因为女方是回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与汉族有差异,夫妻双方时不时就会因为饮食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争执,产生摩擦。“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在婚姻当中也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在帮助夫妻俩分析矛盾根源后,杨伯朝语重心长地说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杨伯朝的一番劝解下,夫妻双方也意识到婚姻需要两个人的付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要互相尊重,双方也愿意放下嫌隙,重归于好。

  这次调解,杨伯朝其实是“受邀”而来。今年71岁的杨伯朝退而不休,因为自己也是回民,他更是能切身感受理解,更好地化解回汉两民族因风俗习惯引起的矛盾纠纷。20多年来,他调解的矛盾纠纷多到自己也数不清。“老杨”调解工作室也“开”进了曙光社区、文昌社区,真正成为菱塘回族乡回汉群众矛盾化解的“润滑剂”。“有矛盾找老杨”也成为当地回汉群众的口头禅。 

  “老杨”也不止“老杨”。杨伯朝说,之所以叫“老杨”调解工作室,是因为“杨”姓是回族的主要姓氏之一,以“老杨”命名更能拉近与回民同胞的距离。如今,“老杨”已不止杨伯朝一人。

  同为回民的菱塘回族乡社会治理局局长杨祝龙是杨伯朝的“接班人”。去年11月,菱塘回族乡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杨伯朝等一群工作人员成了“老杨”,“老杨”这个矛盾调解的金牌也升级为一套模式。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因地制宜,实行“3+N”模式,“3”即社会治理局、司法所、社会事业局,“N”包括了建设生态局、农业农村局、经济发展局等,制定了一套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形成“一门受理、分类调处、综合研判、高效化解”的工作格局,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据了解,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办结纠纷矛盾27起,接待来访群众42批次、101人次,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受到了群众的肯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特别报道
市人大专题视察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工作
“老杨”调解矛盾“有一套”
市政协召开十四届十四次常委会
首批村(社区)党委揭牌暨“群雁齐飞促振兴”培养计划启动
“清风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报纸专题展”开展
图片新闻
报头
广告
高邮报一版要闻01“老杨”调解矛盾“有一套” 2024-04-11 2 2024年04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