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学杰
周大仁出生于旖旎的渎水河畔,我称他为银河村的最后一个渔翁。他于去年初去世,享年九十岁。
他本不姓周,祖上是泰州人,他的祖父沿澄子河西下落脚在银河村上当佃户,原本姓单(shan),这个姓很少,在银河村上是个单门独姓,祖父便沿用当地风俗,通过必要的仪式,拜认村上的大姓周氏为祖,改姓为周。
无色色丰、无形形茂的水是平原渎河最大的秘密,也是周大仁依水而居找到的生计,割草刀刀有,取鱼网网中,生活的丰歉全在水里。渎水河堤下拴着一条船,周大仁已把水上的家安在堤岸上了,但没有弃舟,渔棚上挂着马灯,荒郊野外,给带晚有急事摆渡的人一盏灯光,让人倍觉温馨。我和妈妈曾在夜里摆渡去外婆庄,妈妈叫舅舅、侄子们来吴家厦帮忙收稻子,抢天时。娘俩高一脚低一脚走在野田里,风吹得人胆战心惊,见到周大仁渔棚的灯光,感觉踏实多了。因为太晚,周大仁被叫醒,睡眼惺忪,见我饥肠辘辘,端出“一锅端”,各种杂鱼加上虾蟹一锅煮,那种起水鲜的味道我一直忘不了。
周大仁制作的卡,就地取材,用竹竿或芦苇,一根一卡做五十竿,用红色的蚯蚓别卡上。傍晚时分张卡,第二天清晨收卡,都有收获。周大仁还有把中间有倒刺、七齿的扁鱼叉,他是叉鱼能手,平静的水面上,一叉篙下去,这鱼必成他囊中之物。
周大仁自已制作耥网,一段很牢的绳子,密密的渔网,长长的竹篙,硬硬的篾片,作业口呈三角形,小鱼小虾、螺蛳、泥鳅,全收了耥网里。
周大仁有上百个桠子,在附近水田里张。夜里、早晨捕的鱼,一大清早,周大仁的婆娘去周边村里卖。周大仁的婆娘生得眉清目秀,说话糯糯的,人也刷里刷刮的,很得人缘。周大仁倒是有些脏乎拉兮,邋里邋遢。周大仁还在渎河扳罾,罾架在渎河里,一张硕大的网,三个角固定在两岸的木头上,一个连着纲绳系在转动的辘轳上,网上扣铁块重物沉入水底,三面高出水面,静等鱼群经过。
周大仁可能识点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他懂得,他惯儿不惯学,生了三男二女,自已辛苦维持,让五个孩子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儿女都遂了他的心愿,跳出寒门,考入中师,中技等。再后他们的子女也考上名校,还有出国深造的。
周大仁还是用流传下来的捕鱼方法,据守在渎水河畔。老伴死后,周大仁偶尔去村里转转,送些鱼虾蟹给孤寡老人,遇到拉呱的谈谈传奇故事。儿女们要接他去城里住,享享清福,他不愿去,儿女们犟不过他,常寄钱寄物给他。银河村成了周大仁老死都不曾离开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