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晏倓:治水卒于官任的高邮州同

  □  晏金洲

  高邮地处江淮之间,北有淮河,南有长江,常有水患之虞。明清时期高邮州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运州城和漕运重镇。明清时期漕运史上出现了许多治河名臣,他们为明清漕运的畅通和京杭大运河大堤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而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治理高邮州的地方水患和兴修水利以积劳卒于官任的高邮州州同晏倓,知道的人可能就为数不多了。

  州同,清朝地方各州之副职。明朝称州同知,清沿置,改称州同,以别于各府之同知。无定员,从六品。与州判分掌督粮、捕盗、海防、水利诸事。

  道光《高邮州志》卷之八职官记载,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州同晏倓,新喻县举人。

  同治《新喻县志》记载卷之九宦业记载:“晏倓(1724年-1771年),号静轩,晏斯美子。乾隆庚午(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乡大挑分发江南候补知县。总督高公晋以斯盛著有江南水利二卷问之对答如流,改补高邮州同,治河务蓄洩得宜。四十七岁卒于官,百姓闻之皆流涕。所著静轩近艺及诗草藏于家。”

  晏倓,出生于江西新喻晏氏官宦世家。伯父晏斯盛官至巡抚和户部侍郎,他一生为官多地,其在所任职地方,曾撰写了大量关于水利的文论,分析当地的水利形势,阐述其水利建设思想,并提出水利建设建议,水利文献以《江北水利书》最具代表性。据《清史稿》记载,晏斯盛于乾隆十年(1745年)到京任户部侍郎,因长期在外做官,八旬老母亲一直是其弟晏斯美(晏倓的父亲)奉养,不久以母老请终养回归老家江西新余。晏斯盛回籍后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乡试举行,其侄晏倓考中举人取得做官资格发江南候补知县。晏斯盛以所著《楚蒙山房集》示侄晏倓,告诫其为官清正廉洁,以及江南江北治水最重。晏倓于是认真研读《江南水利二卷》。两年后的乾隆十七年(1752年),晏斯盛去世。乾隆十八年(1753年),洪泽、高邮等地洪水泛滥成灾。晏倓在等待候补知县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查阅历史治理水患资料以及江南各州县漕灌争水、建造闸门涵洞以及济运安全措施等。

  据道光《高邮州志》卷之六官制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一百三十七年间,只有一次出现过一年更换三任州同,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初任赵南觐(诸暨县人,举人,升扬河通判),次任牟澜(奉天正白旗人,监生),第三任即晏倓,由清乾隆时期的治河名臣时任漕运总督高晋举荐。高晋的叔父高斌与晏倓的伯父晏斯盛同朝为官,且同为乾隆前期的朝廷重臣,都是当时的治水名家。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11月8日,高晋为漕运总督,他以晏斯盛著《江南水利二卷》的内容察问晏倓,晏倓关于江南水利治理方面的问题对答如流,于是高晋决定晏倓由候补知县改补高邮州同。晏倓在高邮州同任上,治理河务成绩斐然,高邮州运河湖水均蓄泄得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四十七岁的晏倓病逝于高邮州治河工地,当地老百姓和家乡官员百姓听闻这件事后都非常难过并痛哭流涕。

  屈指算来,晏倓以积劳“卒于官”已二百五十二年了,高邮是这位治水能吏好官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虽然他在高邮仅仅不足一年时间,但是在这短短的任官时间内,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为自己写下了悲壮而凄美的人生总结,他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为自己的官宦生涯作出了最完美的注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特别报道
革命烈士后人来邮追寻红色足迹
晏倓:治水卒于官任的高邮州同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晏倓:治水卒于官任的高邮州同 2023-05-11 2 2023年05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