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欧阳书兰 记者 郭萌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人称“江北画鱼人”的画家——徐文的画室,一进门就被挂在墙上的《游鱼图》吸引。图中的荷花娇艳欲滴,八条鲹子鱼更是身姿窈窕、栩栩如生,让人眼前一亮,仿佛置身夏日荷塘边。
一般人印象中的画家,大多是一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模样,而记者眼前的徐文,却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平顶头、皮肤黝黑、穿着朴素,像是一位朴实的邻家大哥。徐文看出了记者的疑惑,笑着说:“我是临泽川青集镇人,今年56岁,农民出身,家里做砂石生意,风吹日晒,很是辛苦,但我从来没有停止画画,只要一有闲暇就拿起画笔涂抹一番。”
聊到画画,徐文眼里放光,顿时来了精神。徐文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初中时,还得过全乡中学生书画比赛一等奖,但那时家里贫困,一直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中学毕业后,他谋到一份乡影剧院美工的工作。当时中国书画函大高邮分校成立,他立即报名学习,用自己的工资勉强凑齐了学费。学校每周请来高邮授课的都是省国画院的吴国亭、傅二石等名师,他们的授课让徐文受益匪浅。后来,只要有画画培训活动,徐文都千方百计地参加,这些培训帮助徐文走上了专业绘画的道路。
经过专业且系统的培训,徐文更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思索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徐文说:“齐白石擅画虾,徐悲鸿擅画马,张大千擅画虎……虽不能与这些名家相比,但我也想找到自己擅长画的事物,并且画好、画精。”徐文是土生土长的高邮人,高邮水网密集、四通八达,高邮人倚水而居,繁衍生息。他觉得应该用手中的笔墨来画家乡的鱼、虾、蟹、鳖、蚌、螺等物产,而鱼又是他的最爱。因为鱼从古至今都被用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更重要的是,游鱼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可表现一种闲适的心境。因此,在徐文的作品中时常能看到鲹子鱼、黑鱼、鳜鱼、鳊鱼等鱼的身影。他画的都是人们最熟悉的鱼,很有里下河特色,姿态或悠哉悠哉,或一字儿列队,或四散逃逸,或争食,或吐水,美姿娇态,惟妙惟肖。徐文说:“我还是最喜欢画鲹子鱼,它出行从容,若隐若現,穿行荇藻,游戈自如。”
徐文虽然已年过半百,但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也擅长利用网络来学习和分享。徐文说:“平时我会搜集齐白石、吴昌硕、扬州八怪等名家的作品,分门别类放进文件夹,不时拿出来琢磨。”同时,徐文也十分乐意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作品,与网友们互相交流学习。
通过绘画,徐文结识了不少名家大腕。原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鉴宝专家王立军,在新浪博客上与徐文成了博友,后来又成了微信好友。徐文儿子结婚时,王立军还寄过来一件书法作品《春华秋实》以表祝贺;《环境导报》主编、中国生态画家第一人殷作安在论坛上认识徐文后,经常与他互动交流,一次途经高邮时专门约他谈心,就他的创作现状及如何提升提了10多条建议;浙江省民协主办的杂志《山海经》主动向他约稿,并为他出了个人专版……这些都让徐文感到很自豪:自己偏居乡野,如果不是进行艺术创作,就没有机会认识这些专家名人。但他很本分,从不借名家炫耀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年勤学苦练后,徐文笔下的鱼形象生动,千姿百态。他甚至能把它们身体的那种柔滑的质感和迅疾行进的速度感表现出来。更妙的是,徐文并没有去描画水,但给人的感觉却是鱼和藻都处在一个立体的水的空间里。画鱼是徐文创作主攻方向,除此以外,徐文还会画点池塘里戏水的鹅鸭、树梢上的麻雀、日常的果蔬,偶尔也画身边的人物。
徐文还积极参加我市举办的各项文艺活动,用画作来宣传家乡文化。他创作过八幅画作展示“48字防疫要点”,让防疫宣传更加生动;深入临泽镇疫情防控一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创作出了一幅幅速写画,记录下一线战“疫”勇士的最美瞬间;走进小学与高中校园,辅导学生传统书画与民间剪纸课程,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次次活动、一幅幅画作,让徐文的声名渐出“里巷”。他的作品曾入选“张浦杯”江苏省第二届农民画展、农村影剧院美术展等。他个人还曾获高邮市首批“学习型先进个人”、高邮市“三带两助”型乡土人才等荣誉。
“虽然获得过不少荣誉,但我最看重的还是市政府给我颁发的‘学习型先进个人’荣誉,因为这是对我长期坚持学习的肯定。未来我还会继续画下去,坚持学习、开拓创新。”徐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