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访汪曾祺笔下小说人物原型中唯一健在者戴明生
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谢汪老把我们父子俩写进作品”
——访汪曾祺笔下小说人物原型中唯一健在者戴明生
戴车匠老屋

  □  记者 郭萌

  在第四期“汪迷读书会”上,记者见到了汪曾祺作品《戴车匠》一文中主人公戴桂林的儿子戴明生,他是汪曾祺笔下小说人物中唯一的健在者。戴明生今年83岁高龄,思维敏捷,耳聪目明,十分健谈。读书会现场,他与“汪迷”们分享了汪曾祺与其父戴车匠的故事以及汪曾祺家开的保全堂药铺对他择业甚至人生命运的影响。

  在“汪迷”们的掌声中,戴明生陷入回忆,他说:“汪老家离我家只有二十多米远,年轻时的汪老是我父亲小作坊的常客,多半是依傍在车床上,父亲在上面一边做活,一边与他聊天。父亲在下面选择木料砍原坯时,他就坐在凹凸不平的粗糙作凳上,凳上常有刨花、木屑,有时沾得他满裤子,他总是微微一笑,手一掸了之。两人都抽烟,相互递送,不分你我,谈得很投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哈哈大笑。”戴明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特别喜欢汪老,也敬重汪老。小作坊内的斧头、锯子、刀锤等生产工具他都可以使用,就连车床他都可以上去踩动。因为他父亲对工具管理特别严,从不允许外人接触,唯独汪曾祺例外。“汪老有时还做我父亲的‘下手’,‘接接’‘拿拿’或‘带锯’。”

  “汪老在文章中曾提及我父亲很担心我的前途,确有此事。”戴明生直言,他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对他的要求也不高,当时只想着让他读几年书,识几个字,回去开店做做小生意,当个生意人。后来,戴明生虽说没有在高邮发展,但也确实做了生意人。不管他人生的走向如何,都离不开汪曾祺祖父的药铺——保全堂的影响。

  戴明生从小时侯就很喜欢去保全堂玩,特别爱听敲打铜臼的金属声,也喜欢闻那里弥漫的中药味道。1961年,戴明生高中三年级,那时候是先填志愿表,再高考,高考分理工、医农、文史外语三类。当时,他对照招生简章反复地翻看推敲,发现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是一个新专业,且第一次公开向全国招生,大部分考生对中药生疏,知之甚少,而他对此专业却情有独钟,这都源于他对保全堂的丸、散、膏、丹和中草药的认知。经过反复考虑,戴明生决定把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列为第一志愿。可能因为心中有了对中药的熟知和对新专业的向往,戴明生高考发挥正常,远超南京中医学院录取分数线,成为东大街唯一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戴明生又机缘巧合地走上了中医药外贸行业,成为了高级国际商务师。

  谈及此次回高邮的最大感受,戴明生告诉记者:“我长期居住在南京,心中充满对家乡的眷恋,还经常与爱人叨唠几十年前的旧事,所以这次我们回来,索兴在高邮就多待一段时间。家乡的蔬菜、鱼、虾特别新鲜,美食还是原来的味道,我们夫妻二人居住得非常惬意。”在邮期间,戴明生闲暇时便喜欢逛逛东大街,泡泡澡堂子,隔三差五会会老同学,但也常常触景生情,禁不住思念起故人。

  “我一直从商,对文字不擅长,在南京很少看到汪曾祺读书会,也从没参加过。没想到高邮文化氛围如此浓厚,还定期举办‘汪迷读书会’分享汪老的文章,真是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准。”戴明生一谈起汪曾祺便眼泛泪光,他感谢汪老把他和父亲写进作品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身心健康
   第04版:特别报道
“感谢汪老把我们父子俩写进作品”
高邮报特别报道04“感谢汪老把我们父子俩写进作品” 2022-12-07 2 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