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文才
2009年9月26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1套6枚、小型张1枚。小型张“千里通波”票面图案为高邮镇国寺塔及秦邮亭。这是高邮文化元素第二次登上“国家名片”,发行量1019.95万枚,为高邮运河文化、邮驿文化增添了一缕光辉。
为了助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邮政局决定发行一套京杭大运河邮票。决定发出后,许多地方政府及邮政部门向国家邮政局打报告,要求发行含有本地文化元素的邮票。国家邮政局组织邮票设计家去沿运河城市考察采风。2009年3月9日,邮票设计家阎炳武、杨文清、郝旭东来到高邮,随同来邮的有扬州邮政部门相关领导周竟、訾季红、陈斌等,高邮由我主陪。当天下午我陪同他们看了镇国寺、大运河、秦邮亭、盂城驿、文游台,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大运河高邮段开凿历史,高邮城、高邮文化与大运河的关系等,我感觉到他们对大运河高邮段以及运河上的几个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其中6枚,分别为:通州“燃灯塔”、天津“天后宫”、聊城“山陕会馆”、淮安“清江闸”、扬州“文峰塔”、杭州“拱宸桥”。每一枚邮票均用中国传统的水彩墨画的方式,描绘出京杭大运河千百年来漕运发达的盛况。全套邮票不仅反映出运河沿岸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展现了大运河千里通波的壮观景象。
“千里通波”小型张更是引人注目。票面的信息量很大,有镇国寺塔、大运河及高邮湖景色,下面边饰为大运河沿途的苏州盘门、无锡的清名桥、高邮秦邮亭和大运河流域示意图及横贯画面的浪花。票面上的镇国寺、镇国寺塔以及普渡桥清晰可见。高邮湖石工头避风港数艘帆船进进出出,运河中运输船只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1957年,政府实施从镇国寺到界首四里铺沿老运河东堤另开新河工程,而镇国寺塔得以保护,被隔至运河中间,形成一叶绿岛,成为大运河上一个独特景观。人们评价:人工开凿运河有岛本就稀罕,岛上有塔更是绝无仅有,何况是有“南方大雁塔”之美誉的千年古塔,堪称华夏景观之一绝。
小型张票面左下角显要位置是高邮的“秦邮亭”。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我们这儿“筑高台、置邮亭”,高邮的名字由此而来,别称“秦邮”。时间过去2000多年,当初的邮亭早已不复存在。为了记述这段历史,“把根留住”,在1997年高邮举办首届中国邮文化节之际,市政府决定在盂城驿西南侧、运河堤旁重建“秦邮亭”。我当时分管城建,有幸见证、参与了决策和建设过程。经过五个月的紧张施工,秦邮亭建成,并作为邮文化节一项活动于1997年10月9日下午隆重举行了揭幕典礼。秦邮亭内立有一块石碑,正面上书秦篆“秦邮亭”三个大字,背面刻有《重建秦邮亭碑记》。记中写到:“邮实吾邑之根,发展之脉。惜年代绵邈,古亭湮没,欲凭吊者为之扼腕……欣逢政通人和,恢复古迹,以邮兴邮,赓续前贤,激励后人,爰于盂城驿西南三十余丈处,运河东堤脚下,重建斯亭,撰文勒石,俾传永远。”如今秦邮亭成为盂城驿景区的一个文化景点,吸引众多游客观光阅览。秦邮亭上了《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后更是为高邮运河文化、邮驿文化增光添色。
2009年9月26日上午九时,高邮市邮政局、高邮市集邮协会在大剧院门前举行了隆重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同时由市政府组织的“万人抒邮”活动正式启动。
运河文化、邮驿文化是高邮的特色文化,高邮人多年来一直做弘扬运河文化、邮驿文化的工作,守护并丰富高邮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希望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