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玉
我的母亲生育了五个儿女。她做过女佣,去高邮湖荡割过芦苇。她是界首小镇有名的裁缝。市面上流行的时装,只要她眼睛一瞥,马上了然于胸,回来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款式新颖的时装。她心灵手巧,绣花手艺堪称一绝,绣花像花,绣鸟像鸟,栩栩如生。
当时,我们家门庭若市,多少乡邻慕名而来,母亲起早贪黑,有求必应。还要照顾我们几个孩子的日常起居。后来,运动来了!在那特殊的年代,不允许个人开裁缝店,母亲就带着我和姐姐去了溧阳县的山村里。山区人比较穷,做衣服给不了工钱,张家给点米,李家送点菜。不少山民送来西瓜,房间的桌子底下,堆得好多好多。
山里没有河流,都用山坳池塘的水。每天傍晚,六岁的姐姐领着三岁的我去池塘,坐在边上的石阶上,用水浇浇,算是洗澡。有一次,我踩到了石头边上的青苔,脚一滑,跌到了池塘中间,只听姐姐不停地喊,来,来,来!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跟姐姐回忆当时的情景,都不能理解,我怎么就真的能游到了池塘边上,否则三岁的我就去见阎王了。池塘里的水,经过一天暴晒,可能有火毒,过一阵子,我的后背和后脑勺长了不少疖子,头不能靠枕,母亲每天就用她柔软的大臂给我做枕头。母亲的手臂肯定会发麻,为了我能睡好,她黙黙地忍受着。
夏天晚上天气特别热。我们家有个天井,傍晚时分,先用冷水把天井的地上浇上一遍,然后搭个床,晚上就睡在上面。母亲忙碌了一天,汗水浸湿了她的衣服,她不顾自己,拿着芭蕉扇,一边给我们扇风,一边给我们驱蚊。等我和姐姐完全熟睡了,分别把我们抱回房间放到床上。有时夜里醒来,看到母亲坐在床上,用扇子给我扇风。每每想到这些情节,都是一遍遍的感动。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除夕夜从来没有睡过觉。平时衣服缝缝补补,唯有过年每个人都要做件新衣服。母亲年前的一两个月,每天最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觉,家里面的布匹堆得像小山一样。尽管如此,哪个是张三的,啥时来拿,哪个是李四的,何日来取,她一清二楚,井井有条。外面客人的衣服,一般在除夕这天全部交到顾客手中,紧接着就忙家里面和姨娘一家人的衣服,要到正月初一的上午9点,家里人个个穿上了新衣,她才能安心地睡到床上。
母亲很少训斥我,更不会打骂我。不是我做得有多好,而是她太纯朴、太善良。她曾经对我说过两句话,一直指导我成长,教会我做人。
“对客不可不丰,对己不可不俭。”意思是对别人要热情、大方,对自己要勤俭、简朴。有一次,我带她去镇江游玩,下午三四点钟路过一家甜饼店,店里三明治、蛋糕、蛋挞、面包之类食品,现在不算什么,在那个年代就是高档消费店。进去以后,我点了一些她从来没有吃过的,甚至都没有听过名字的糕点让她开开洋荤。就在我们即将离开时,隔壁一对小情侣先我们而去,剩下一只茶鸡蛋,她刚要拿,被我制止。她一下子脸红了,表情非常尴尬。我说:妈妈,您想吃什么我给您买,人家剩下的我们不要。她说,人家又没有吃,浪费太可惜了。还有一次,我的一部双排座货车去天津送货,顺便带着母亲和妻子去北京旅游。行到山东地界,我们在路边的一个小餐馆吃早餐,每人一碗面条。我快吃完了,发现母亲碗里有只死苍蝇,连忙叫她不要吃了,并叫来餐馆老板。老板连忙表示歉意,并主动要给予更换。母亲却说,把苍蝇弄掉就行了。母亲就是这样,一点都舍不得不浪费,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现在在外面吃饭,只要有剩的,全部打包带回,绝不浪费。
“宁可在人面前全不会,不可在人面前会不全。”这句话教我认请自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砥砺前行。
母亲62岁那年突发脑溢血,从此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吐词不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从没考虑过自己,关心的还是我们。她病卧在床,如果久待在一处,怕她枯燥没有新鲜感。在我这里呆久了,大哥就会接她过去住一段时间。有一天,我上午9点去看她,她嘴里呜噜呜噜在说什么。我问她,想喝水吗?她揺摇头。想上厕所吗?她仍然摇摇头。我不理解她的意思,她一个劲地在说。我又问,是不是问我吃没吃早饭?她点点头。哎呀,妈妈,您都病成了这样,还关心着我,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妈妈,我想告诉您,我现在虽然已过六十了,但还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家庭幸福,妻贤子孝,生活美满。唯一不足,就是不能再听到您的教诲,责骂也好,唠叨也好;不能再见到您的容颜,微笑也好,痛苦也好;再也不能孝敬您,奢侈也好,简朴也好。
妈妈,您在我心中从没离开过,不知您有没有感觉到我对您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