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工业开票销售“净增150亿元”核心目标,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经济在总量和质量上协调并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强化调度 稳定经济增长
今年以来,工业开票销售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开票1207亿元,增幅25%。立足调度有力推进。建立“动态调度、实时监测、定期会商、月度通报”运行调度分析监测四项机制,坚持周走访、月调研,实时监测指标完成情况,对弱势指标强化运行调度,推动各项指标稳步前进。立足重点培大育强。大力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做大经济体量,拉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开票超10亿元企业10家,较上年新增1家,实现开票销售403.2亿元,同比增长42.2%,拉动全市7.2个百分点,其中秦邮特种金属公司开票销售142亿元,入选“江苏民营企业制造业100强”,为扬州唯一,入选“2021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列扬州第2;中环公司蓬勃发展,全年开票突破58亿元。
强筋健骨 实施科技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壮大我市经济硬实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出台促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激励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招硬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全年实施高邮市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46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9亿元;瑞斯乐获批省智能车间,指导6家企业上报扬州智能车间。推动企业创新升级。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发展特点定制培育计划,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华能电缆、欧力特能源成功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亚光电缆、润华电缆等7家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20项新产品获批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66个项目列入2021年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175家企业通过省“千企升级”审核入库;2家企业荣获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占扬州大市获批企业数的50%;中农康正、大连理工获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开展“上门服务”,走访拟上云企业,详细宣传、解读“企业上云”优势所在及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申报。蓝翔机电、领坤生物公司成功申报江苏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40家企业通过3星级上云认定,7家企业通过4星级上云认定。
锻长补短 加快产业转型
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程,锻长板、补短板,大力推进“3+3”产业量质齐升。加强产业谋划。贯彻落实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高邮“3+3”产业,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和产业链图谱,遴选10条重点优势产业链,剖析现有产业链条上的堵点、断点,捋清产业发展脉络,推动链式化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龙头企业向上下游垂直延伸,鼓励开展“以企引企”,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出台标准化厂房建设奖励办法,通过规费减免、土地优惠、建设奖励、服务保障等方式,加快项目落地速度,促进土地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
项目为王 夯实发展基础
始终坚持抓项目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全面梳理近年来在建项目、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围绕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关键环节,分析项目建设中的梗阻因素,形成一套问题解决机制,提前干预、及时化解难点问题,大力推动项目建设进度,为扬州“三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擂台赛”打好基础,全年预计完成扬州“三新”新开工项目14个、新竣工(含达序时)13个、新达产19个,完成率均位于扬州第1;先进制造业项目连续三个季度在扬州招商引资“擂台赛”中蝉联第一,获得满分70分,为我市在扬州市招商引资“擂台赛”综合评比中夺冠作出突出贡献。
节能降耗 推动绿色发展
围绕绿色转型发展方向,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开展化工整治工作。按照省、市级化工整治要求,严而又严、实而又实开展化工企业关闭提升行动。对2017年以来关闭的74家化工企业开展“回头看”,严防死灰复燃,并形成“回头看”工作台账。完成今年扬州下达关闭2家化工企业目标任务。大力推动节能降耗。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3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5项、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3项、绿色化改造项目5项,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5%。开展节能宣传进社区活动,宣讲日常生活节能常识,发放宣传活页、科普纪念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强化责任 筑守平安防线
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疫情防控,多管齐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稳步开展。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组织各级安全培训4次,参训企业人员200余人、发放宣传册100多本、组织行业专家现场指导企业150多次,提升企业负责人意识站位,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环保管理水平。切实规范行业安全。牵头对化工、船舶修造、服装加工行业开展“三位一体”执法检查。开展危化品使用专项治理行动,形成“一企一清单”现场反馈,落实闭环整改。全力筑牢防疫战线。成立局疫情防控专班,持续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检查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守好大门”意识,加大对进口人员、进口货物的排查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深入企业开展疫苗接种宣传,筑牢企业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