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卸甲镇龙奔小学 潘余艺
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深受学生喜欢呢?这是我从教十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近期,我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这本书,是他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面总结,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多年的心得与经验。这本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每当学生犯了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来取代批评。于老师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顺手在课本上画起了金鱼。于老师发现了,微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你把课文好好读读,好好琢磨文中写的这位老太太,为课文插幅图,怎么样?”从这小小的一件事,不难看出于老师的温厚。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于老师用平和的心态来处理学生的责骂,他所带的班级始终纪律有序、学习气氛浓厚。即使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也从不批评,而是给几块饼干以关怀,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在日常教学中,于老师强调要把握相对合适的度,犹如甘草的调和之效。于老师是这样说的:“一味地‘温’是不行的,还必须要‘严’;但一味地严厉也是不行的,它会让教育变得更糟糕!”我们要严慈相济,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二、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未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这方面,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节中年级作文课上,于老师和学生表演小品《傻小猴》。他亲自扮演小猴,抓耳挠腮、东张西望,引得学生们爆笑。课间,他总是尽可能和学生在一起,和一些学生扳扳手腕,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经常讲一些故事、笑话给大家听;他带学生们外出野餐,玩起了逮蚂蚱的“大战”。这些事例,让学生们觉得他们的于老师就是个大朋友,从而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为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教师只有拥有了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才会对学生多一份理解,才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
三、学生喜欢的老师,要把课上得有意思
于永正老师说:“把课上好,是老师的最重要的‘看家本领’。有了这个看家本领,让学生不喜欢老师也很难。”于老师对阅读课、作文课,都是潜心研究、精心准备。作文是很多小学生发怵的事情。于老师为了让作文课上得有意思,可谓劳心劳力。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他把一盆瓜叶菊搬进了课堂。结合去徐州果园参观活动,于老师将保证书、说明文、海报等写作有机地穿插其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的作文课,让学生喜闻乐见,思路大开,精彩的作文自然就写出来了。
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不但是于老师的毕生追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毕生追求。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于老师用一个个经典的教学实例,传递着他从教五十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的为师之道,让我受益匪浅。我不由得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四有标准”定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于永正老师提出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与习主席定义的好老师,提法虽异,其实质和内涵却是相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把此书中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水平,争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