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鸿
退居二线后的我,在配合爱人带孙女的闲时,为丰富退下来的生活,尝试学写回忆短文。碰到一些拿不准的生字时,我就打电话向职大班同学任仁请教,因为他曾在《高邮日报》当过记者、编辑,又是市集邮协会副主席、市文化研究院成员,见识广、有思想。在帮我解答难题后,他谦虚地说:“你再看看朱老师著的关于方言方面的书。”
“我看了啊。”朱延庆老师著的《江淮方言趣谈》《江淮方言趣话》《三立集》及续集这几本书,我都有收藏。
“那你有没有朱老师著的第三本《江淮方言趣事》?”“没有,能找到吗?”我已经有了第一、第二本,如有第三本就再好不过了。
任仁同学告诉我不妨联系学校看看,学校图书馆应该有收藏。于是我拨通了在南海中学工作的姨侄手机,请他关心一下学校有没有这本书。过了几天,姨侄回复没有找到。
怎么办呢?我问任仁同学:“可否直接联系朱老师?”事实上我也有犹豫,朱老师是市政协老领导,又是知名文化学者,平时讲学、写作任务忙,去打扰他行吗?如没有,不是给朱老师添麻烦了吗?但想起朱老师在扬州职大高邮中文班授课四年的情景及我在机关工作时与朱主席的接触,他是那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打消了顾虑。
我斗胆给朱老师发了微信:“朱主席:您好!任仁和我想买一本您著的《方言(3)》,有吗?打扰了。”没想到,朱主席很快回复:“没有了,抱歉!以后我会到书摊上寻找,一有即送。”我把朱老师的微信回复告诉了任仁同学,我俩坚信,《江淮方言趣事》这本书肯定会有的。
有一天,我回邮参加单位支部活动,当天晩上接到任仁同学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朱老师著的《江淮方言趣事》一书有了。”并相约第二天上午去朱老师家拜访取书。我俩如约来到朱老师家,朱老师夫妇热情接待了我们。当朱老师把已题签的《江淮方言趣事》一书递交到我俩手上时,我们连说:“谢谢朱老师!”这么一件小事,朱老师还一直记在心上,我俩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朱老师接着讲了寻到此书的经过。一次他和秦少游研究专家、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许伟忠交谈时,得知他那里还余有一本《江淮方言趣事》,便说任仁、王鸿想要。一本不够怎么办?朱老师又从汪曾祺学校找到了一本。朱老师说:“现在看看《方言》这三本书,确实蛮有意思的。”在我看来,朱老师著的这三本书,从典故、现代故事入手,诠释了方言的古今含义,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特别强,是我们学习、了解、运用方言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