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正安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背诵过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既体现了建安风骨,又是中国山水诗的滥觞之作。谈古代诗歌,曹诗是绕不过去的,这首诗也是绕不过去的。
《观沧海》很短,十四句,五十六个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是曹操领兵北征乌丸,凯旋途中所作。作者以老迈之身,战胜强敌,其心情可想而知。诗人站在碣石山上,眺望着波涛翻卷、无边无际的大海,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引发了无限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想到,“日月的运行,好像就在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仿佛出自大海的胸膛”。其豪迈,其旷达,其理想的远大壮阔,表露无疑,诚如诗人所言“歌以咏志”。
我背诵这首诗的时候,还未曾见过大海,只能随着作者引导胡乱猜想大海的模样。其后若干年,我在海景房中看大海,在车窗里看大海,在海轮上看大海,我甚至在太仓郑和下西洋的海边,光脚捧起海水,一遍遍默诵曹操《观沧海》,感受到大海之大之阔之变幻莫测,但终究是燕雀,难以产生曹操那样的鸿鹄之志,仅仅是大海边的一个看客。
我想芸芸众生如我观大海者无数,能背诵吟唱《观沧海》者也不可胜数,但我可以自豪地说,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与“观沧海”有缘。
不妨说来听听。
不记得哪一年,一朋友召集小聚,朋友特地告诉我,“周同主席也参加”。当时,周同是高邮书法家协会主席,是省内著名的书法家。那天,我早早地静候。周同主席一落座就说,“我今天带来了几幅字,在座的,每人一幅,随便拿。”我们当然很高兴,每人从很大一个信封里拿出一幅。我展开一看,大喜过望。我的这一幅是三个大字“观沧海”,曹操的《观沧海》脱口而出,辽阔的大海展现眼前。我率先敬了周主席一杯酒。
周主席的《观沧海》书以隶书,于书法我是外行,但明显感到不是敷衍之作,蚕燕靓丽(蚕头燕尾),直断分明,提按有迹。
我将之置于书橱中层,时不时取之欣赏。
事有凑巧。庚子新年,因疫蜗居,对朋友圈格外关注。一日清晨,看朋友圈中,南京书画院的孙洪画家贴出一幅画,题为《观苍海》,我立即留言:“大师好,能否割爱,愿购之。”孙画家回得也快:“如喜欢,送您,请将地址发我。”
多年前,在南京,由朋友介绍结识孙洪画家。孙画家乃兴化人。我家虽属高邮,与兴化某村仅一田埂之隔,而且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都是兴化西北乡人,我一直以兴化人自居。与孙画家见面,聊以乡音,一见如故,联系不断。三年前,他赠我一幅《登高图》,取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裱之悬于书房,陋室生辉。
我怎么好意思白拿画家的画呢?孙画家一语除我顾虑,“我们是老乡,一幅画能有知音,就足够了。与钱挂钩,就俗气了。”
不几日,孙画家果然邮来了。展开一看,正是取意曹诗的《观苍海》。一位垂髯老人耸立山冈,面向大海。海水蔚蓝,波卷浪急,草木茂盛。尺幅境远,完全是曹操《观沧海》的再创作,是对诗歌形象化的创造。我甚为喜爱。
可过了两天,孙画家又私聊我,说“苍海”之“苍”错了,应该是“沧”。我查了一下,画家并不错,“沧”通“苍”,指海水的深绿色。艺术家的严谨可见一斑。
至此,我得到了“观沧海”诗书画之三绝。一般人哪有这等机缘?我很幸运。
时时揣摩,愿从中获得更多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