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究竟怎么教?这始终是一线教师一直追问的话题。其实细心的老师就会注意到,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早给出了建议,强调“一课一得”,要求简化语文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孩子写字、读书。那么,“一课一得”从何处“得”呢?
一、从单元语文要素中“得”
单元要素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要想落实第一个语文要素,《花钟》一课我们就有必要重点训练“默读第1-2自然段,分别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引导学生发现中心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小虾》一课放手让学生将习得的语文技能主动地运用到自读课文中去,“默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即中心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二、从课后习题中“得”
课文后面的习题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我们最起码可以对一个单元的教学有个通盘的思考,《蜜蜂》习题:默读课文,把下面的图表(蜜蜂实验过程)补充完整。这题中,“把下面的图表(“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对应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学生在第三单元《纸的发明》一文就有了“填写图表”的经验,这是第二次训练,学生会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有意义的建构。学生在课堂上填写完成了图表就有了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基础。
在落实这一题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可能会忽略“默读课文”,变“默读”为“朗读”。其实,“默读课文”这个语文要素在第一学段二年级上册《雪孩子》《纸船和风筝》习题就开始有安排: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到了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对“默读”又作了专门的提升训练:做做记号,边读边思考。下册紧跟着在《荷花》《昆虫备忘录》等课文中又安排“默读课文”。明显是要求学生运用前面习得的默读技能解决本课的习题,同时提升默读能力。
三、从语文园地中“得”
语文园地四“交流平台”围绕第四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分三层意思展开交流:1.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为例;2.有时候,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以《花钟》第2自然段为例;3.关键语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以《花钟》第1自然段及《小虾》第3自然段为例。那么,我们在设计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时就要以交流平台聚焦的话题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在课堂上重点训练。
四、从“阅读提示”中“得”
《小虾》自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把课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写下来。其中,“把课文中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写下来”早在上年级上册就有了多次的训练,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独立完成一次积累,而“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却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该作为重点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自主练习。
五、从编者意图中“得”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需要与学生对话,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还要与编者对话。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古诗《滁州西涧》应该怎么教学,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三个学段有关古诗教学的目标后就会发现,编者特别关注两点:第一,诵读。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第二,想象。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味,自然就会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自然就会让学生体悟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语言之美。因此,《滁州西涧》的学习目标就聚焦“诵读”“想象”,引导学生轻轻松松完成“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