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市文体中心文化馆300人的小剧场座无虚席,《那年·那人·那歌》姚青独唱音乐会在这里举办,许多邮城市民、文艺界人士冒着寒冷赶到小剧场,零距离欣赏了一场音乐艺术的盛宴。一曲又一曲耳熟能详的红歌、民歌引发大家的强烈共鸣。现场掌声不断,一束束缤纷的鲜花,致敬台上这位65岁的草根歌手。
为练歌,听了200多盘磁带
说起与唱歌的缘分,姚青打开了话匣子:“唱歌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我心情愉悦,精神得到放松。从15岁我就开始练习唱歌,那个年代我们最敬仰、最爱戴的人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唱的歌也自然而然都是红歌。”高中毕业后,21岁的姚青下放到高邮果园场,在广播放大站工作。为了打发业余时间,他每天对着空旷的田野练习唱歌,唱歌给他的知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1979年,姚青回城,在高邮蔬菜公司工作。在工作之余,他仍坚持歌唱的梦想,下班路上、出差途中,一有机会姚青就去新华书店购买磁带,回去听歌、唱歌、录歌,整理成音乐资料。记者看到,在姚青家中阁楼里,上下三层抽屉装满了200多盘练歌的磁带,有《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民歌金曲》等。谈起这些宝贝,姚青如数家珍:“可不要小瞧了这些磁带,有些如今已经绝版了,想买也买不到。”他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准备将这些磁带里的歌转录到电脑里,以便更好地保存。
练习过程中,姚青经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唱歌,有时候因为唱得太投入,对外面的狂风暴雨都毫不知觉,他家俨然成了朋友心目中的“俱乐部”。
“有一次,邻居不堪忍受噪音,对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惩罚’,等大家唱完歌出门时,发现鞋子被人拿走,最后大家只好借了拖鞋出门。”姚青笑着说。
为了学唱歌,姚青还购买书籍,自学乐谱。他对记者说:“唱歌不同于平时说话,吐字咬字都有自己的规律,要吐词清晰,字正腔圆,这样歌声才具有韵律美,歌唱才富有生命力、感染力。”这是姚青在多年的练习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其歌唱水平得到众多业内人士的好评。上世纪90年代,经夏峰、王慧群、吴祥生等专业音乐人士的推荐,姚青开始走向舞台。
唱歌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我们那个年代,唱歌都是义务的,不好意思跟人要钱。”回忆起往事,姚青无比自豪。上世纪90年代,姚青开始参与市内外各项文艺演出活动。其中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排练歌剧《江姐》的经历。“那时我负责这一歌剧的音乐制作和剪辑,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别人进入梦乡时,我的工作才渐入佳境,因为夜深人静,不容易被人打扰。”姚青告诉记者,就这样,他每天从夜里12点一直忙到凌晨4点,通过看剧本、听录音带,认真制作每一场歌剧的音乐、音效、伴奏,历时一个半月,共听了52盘录音带。努力付出必有回报。歌剧成功演出后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高度评价:“不用乐队、不带伴奏,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真是一个奇迹!”歌剧在高邮人民剧场连续演出17场,后又到各乡镇演出,总观看人数上万人次。
退休后,姚青更是积极参与义务演出。他所唱的曲目题材广泛,许多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歌唱也要有画面感,要投入感情,如果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怎么会感动别人呢?”正是因为投入了真感情,姚青唱的红歌和民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凭借扎实的歌唱功底,姚青曾先后十余次去扬州参赛,并多次获奖。如今,他已是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歌唱是我心中朗朗月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入耳顺之年的姚青在高邮文艺舞台上更加活跃,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为了使音乐达到更好的效果,最近他又自费购买了三套音响设备。“我专门租了个仓库,来放我的那些宝贝。前两天我去社区演出,效果特别好。”姚青高兴地告诉记者。
25日晚,《那年·那人·那歌》姚青独唱音乐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文艺界的人士前来观看。《想起周总理纺线线》《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等一曲又一曲的红歌和民歌赢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原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张建华这样评价姚青:“他乐感好,悟性高,对作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另外,他音色纯净,穿透力强,善于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他的演唱专业性很强,很多曲目都是高校教材里的经典,雅俗共赏,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与他一起练歌的伙伴、作家徐克明说:“姚青是我唱歌的朋友中最勤奋、进步最快的一个。他的嗓音属于男高音,擅长抒情,让人听起来特别舒服。”
“能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家乡举办我的个人独唱音乐会,礼赞祖国繁荣昌盛,我感到很荣幸!”姚青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天赋,我们要做的就是热爱和坚持。心中有朗朗的月光,就可以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求得内心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