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一、联系生活找数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撷取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生活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布置学生课前、课后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二、加强实践操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估算》,笔者就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这节活动课,让学生以小松鼠的身份去解决生活中的三个实际问题:逛公园,吃饭,为妈妈买生日礼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都积极去做,经过探究,得出很多种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好数学有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际效用。
三、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材,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六一”节举行活动开支的估计以及学校各年级男女学生人数的调查统计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作文、数学竞赛设置“三至六年级六个班各四名学生参加比赛,以及有两位监考老师”的场景,请学生根据这个场景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四、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就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如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习的分类方法,把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再把分类情况带到课堂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