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前有条小河,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它有一个富有诗意的河名,叫玉带河。西起中市口与市河相连,东至东门,河面不宽,河道不长,0.8公里,可它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生命之河、文化之河,据史料记载宋代建城就与市河一起开筑,北边毗邻高邮古城的行政中心——高邮州署及府前街。察院桥向南是东后街,焦百两巷曾是高邮绅商富户聚居之地,素有“金焦家”“银百岁”之称。沿河南岸遗存秦家大院,是秦观后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的故居,巷内有不少清末民国的民居建筑。这条河的两岸旧时是古城“书香门第”、集萃之地。有著名画家王陶民、清进士翰林院检校贾兆凤、清探花翰林院编修贾国维、抗日烈士飞行员万珏等人,解放后曾是县人武部驻地。我的大伯父住在菊花巷,小时候来看望大伯父,就喜欢爬胭脂山,前面是震泰恒酱园店,在胭脂山上晒萝卜干。两岸居民在河边浣衣、淘米、洗菜、挑水,住在沿河两边近百户人家饮水、用水都靠这条小河。
解放后高邮建起了自来水厂,管道四通八达,家家用上洁净的自来水,从此结束了玉带河的历史使命。久而久之,小河变成了臭水沟,成了蚊虫孳生的地方,夏天臭味阵阵,居民怨声载道。2015年在市河整治以后,即对玉带河动工改造,当地居民欢欣鼓舞,“我们告别臭河啦!”经过不到一年的整治,旧貌变新颜。清淤竣深,砖砌驳岸,设置栏杆,水污分流,汩汩流水缓缓东流。两岸栽上各种花木,凉亭八座,曲廊连绵,沿河建筑物及河边装饰彩灯,就连树下都装上反射彩灯。每到晚上,华灯齐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在水中的倒影美不胜收。家住玉带河96岁的赵延龄老先生感慨万千:“政府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多年的死水黑水变成活水清水了。”我的孙女回家赞叹:“爷爷,我在上海几年没有看到这么美的小河!我们住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中太好了。”居民住宅青砖黛瓦,粉刷一新,紧临亭廊,充满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在临水岸边特地留了一块广场。傍晚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不约而同准点到达,婀娜的舞姿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整齐划一,不时有行人驻足观看。其中设置各种运动器材。广场南面有一块大型浮雕,记载着当年繁华的市井,小蓬莱书场,早上吃点心,下午听书,许氏茶食店、兴源酒家,理发、浴室……把城市消失的记忆,古城的河、街、巷、院呈现在市民眼前。几个八角亭里设有石桌、石凳,每天座无虚席,不少退休老人是这里的常客,聚精会神地掼蛋,优哉乐哉。我和老伴每天傍晚出门散步,总喜欢坐在临街的长廊里歇脚。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所有亭廊都有匾额、抱柱楹联,如“百岁轩”楹联是“寿域登高享百岁,福疆横跨越千重”,“濯衣亭”楹联是“堤南堤北千垂柳,城外城中四通河”,“孝子亭”楹联书写“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还有“玉带河边杨柳岸,胭脂山畔菊花亭”等。长廊的顶部立了许多古代文人诗词、佳句、名人格言,传承国学,规范做人做事的行为。小河西岸设置了不少精致醒目的宣传橱窗,有高邮第七届道德模范的照片事迹、高邮评出的十佳孝星、新二十四孝图片,这些橱窗都配有灯光,供人们散步驻足观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向上向善。
在玉带河东有一座局部三层楼房,典雅庄重,就是水部楼社区新址,地处辖区中心,全科社工在大厅里接待来办事的居民,其他社工进网格,进门入户走访居民。像这样小河流水的景致,在邮城大地数不胜数,市民出门走不了多远就有休闲散心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