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所谓“秋分”,指这一天起,昼夜温差将逐渐加大,传统上我国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正式入秋。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由于此时阳气渐收,天气将凉,故雷息虫蛰;此时气候干燥,故雨水减少。进入秋季以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雨量减少,气候偏于干燥,燥中还带着寒凉,很多老年人和一些体质弱者在此时对这种气候变化感到不适应,耐受力较差,再加上经过夏季过多的发汗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缺水的状态,这时再感受风寒之邪,极易引起一系列的疾病,甚至使旧病复发(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等),所以秋季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和体质弱者,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帝内经》中的秋季养生观。
《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中记载“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中医认为秋天养收,是收获的季节,从方位上对应西方,在五脏中对应肺脏,在五行中对应是金,主肃杀。所以在秋天里,往往天气清肃,其风紧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净。人应当像鸡一样早睡早起。并且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由此可见秋季养生的核心还是要养肺。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且喜润勿燥,而燥为秋季之主气。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中医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肺和皮肤粘膜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说在秋季,干燥是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呼吸道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器官,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秋季由于早晚比较凉、温差比较大,干冷的空气容易侵害和损伤粘膜导致呼吸道疾病。如果秋燥伤肺,则冬季来临时易出现肺系疾病,所以秋季重点养肺不无道理。因此,秋季的饮食起居应当以“收阳”为主。《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这就告诉我们,秋季要尽可能少食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达到收敛补肺的功效。此外,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此外根据《黄帝内经》中运气理论,今年为己亥年,天干己,为阴土,就运而言,全年土气不及。但从六气角度,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上半年风气旺,下半年稍偏热。气运不相合,风木克土,本来就有不足的土气,在风气的克制下将更加虚弱。五脏之中,脾属土,土虚木乘,脾胃疾病发病率将增加,吐泻呕恶、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病常见,向来脾胃虚弱者以及老年人及小孩,务必多多留意,节饮食,慎劳逸,注意忌口才好。此外五行之中,土生金,金克木,土气太弱,木克太过,金气来复反制木气,金者燥也,五脏在肺,今年燥邪与肺系疾病,亦不得不防。而秋分预示着“四之气”向“五之气”的转变:此时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主运太商金,客运太角木。主客二气,均属清寒,因此《黄帝内经》有“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的预判。今年岁土不及,司天属厥阴风木,在泉为少阳相火。下半年少阳相火当令,少阳属乙木,而岁运土不及会使得在泉之相火愈演愈炽,所谓“火就燥”,故下半年偏燥可知。从秋分开始,由于气候渐凉,“温燥”将向凉燥转化。但受到在泉的少阳相火影响,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缓慢。虽然湿热的情况较前会好转,但是“燥”之一字会变本加厉,甚至会出现“湿中夹燥、燥湿同见”的状况。此时养生,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温燥仍存在,但会渐渐向凉燥转化。以是舌苔多干,诸如鼻咽干燥,皮肤瘙痒,口干欲饮,咽痒而咳等症状多见,湿疹、口角炎、脱发、秋咳甚至咯血都极有可能发生。2.燥湿更胜,早晚已凉,脾胃易伤。此时的燥与湿多会同见,很可能出现既有上述秋燥情况,又有舌苔腻,胃口差,手足关节冷,大便溏泄等脾虚湿冷症候。针对此时的不适,可以从脾胃着手调治。
作者简介:
黄珍恺,主治中医师,院团总支书记,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会员。第四届高邮市十佳青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现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班。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种呼吸道感染,慢性气道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等),肺部肿瘤,烟草依赖以及呼吸危重症的抢救。熟练掌握电子气管镜的常规诊疗,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修并获得优秀进修生,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编专著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