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共和国同龄 汤玉林的“影像”人生
  □   记者  杨晓莉

  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卫生工作者,在基层卫生院工作27年,直至退休。27年里,他见证了基层放射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也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日新月异。与新中国同龄的他叫汤玉林,是原八桥卫生院放射科的一名医生。近日,记者在八桥卫生院见到了汤玉林,70岁的他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环视着崭新的卫生院大楼,看着干净、整洁的放射科里摆放着先进的放射仪器,已退休17年的汤玉林感慨道:“如今,基层卫生院能有这么好的医疗设备和环境,真是老百姓之福。”

  受哥哥们影响

  入伍后成为连队卫生员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一天,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一天,家住汤庄的一对中年夫妇欢天喜地地迎来了他们的第七个孩子。汤玉林告诉记者,自己出生时,父母已年近5旬,上有3个姐姐、3个哥哥,姐姐们和长兄均已成家。勤劳本分的父母深知学识的重要,从小便要求他认真读书。“很早的时候,没有学校,大哥上了私塾。”汤玉林说,大哥成年后便到私人药房当学徒,慢慢地成为一名医生,后在兴化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二哥、三哥初中毕业后,也纷纷学了医成为医生。

  在三位兄长的耳濡目染下,汤玉林自小便对学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到大哥的诊所,看着三个哥哥为病人看病,久而久之,对一些小病痛的症状和医治方法有了了解。“那时候,医疗水平低,没有辅助检查,都是凭着经验看病,诊所能治疗的都是头疼脑热的一些小病。”汤玉林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哥哥们先后进入政府举办的专业培训班,系统学习了有关医疗知识,成为了“科班生”,并分别被分配到兴化各乡镇卫生所工作。

  1966年,17岁的汤玉林初中毕业。1968年,一次“参军”的机遇改变了汤玉林的一生。汤玉林告诉记者,得知征兵的消息后,他立即报了名。当时全乡报名参军的人非常多,最后被选中的只有寥寥数人。“在那个年代,参军入选条件非常严格,除了要看个人素质外,家庭成分更为重要。”汤玉林说,自己在接受政审时,除了家庭成分好之外,三个从医的哥哥也为自己“加了分”。当年10月,19岁的汤玉林成了青岛某部队一名海军新兵。

  进入部队后,便是紧张的新兵集训。经过4个多月的集训,成为正式军人的汤玉林最终被分配到连卫生队,成为一名卫生员。 

  部队从医积累丰富经验

  退伍后下基层成为放射科医生

  对于汤玉林来说,尽管时隔多年,当年分配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能被分配到卫生队,也缘于三个学医的哥哥。”他笑着说,当时,部队的首长看完自己的档案后说:“你的三个哥哥都是医生,看来你小子对学医肯定有兴趣,就把你安排到卫生队吧。”

  就这样,汤玉林先进入了部队卫生队,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在部队举办的医训班进行了正规的学习。学成后,他先后被分配到部队营卫生所、连卫生所,最后扎根基层,成为连队一名卫生员。

  说起自己在连队医治的第一个患者,汤玉林印象深刻。那是一个深冬的夜晚,一名高高瘦瘦的湖南兵来到卫生所,紧捂着胃部说痛。一番查看后,汤玉林发现,虽然他一直捂着胃部,但从各种病症上看,很像是阑尾炎发作。汤玉林立即将此事汇报给当时的卫生所医生张炳芝,并告知自己的猜测。经过张炳芝一番检查,患者最终被确诊患有急性阑尾炎,立即被送至当地的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刚进入连卫生所不久,就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这让张炳芝对汤玉林刮目相看。“部队里一个卫生队由医生、医助和卫生员组成。张炳芝是一名老兵,也是部队里为数不多的医生之一,医疗诊断水平非常高。”汤玉林说,后来,在张炳芝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下,自己虽是一名基层卫生员,但诊断病情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汤玉林所在的连队共有100多名战士,每天接诊人数都有十多人次。他凭借卫生队里仅有的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老三件”,为患病的战士看病,尽管条件简陋,但从未因诊断失误延误了病人治疗。因此,汤玉林先后3次受到连队嘉奖,这份荣誉也被记录在他的退伍证上,永久保存。1970年7月1日,表现优异的他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71年,部队考虑将汤玉林等几名优秀战士提拔,并推荐他们去上大学,后因部队人事冻结,汤玉林也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1974年3月,得知父亲去世后,担心家中高龄母亲的他向部队提出转业申请。

  6年部队的从医经历让汤玉林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回到高邮后,他被安排到卫生部门,在麻风病医院工作一年多后,成为八桥卫生院的一名放射科医生,并在该岗位坚守了27年,直至退休。 

  27年坚守基层医疗一线

  见证卫生院放射科的变迁

  初到八桥卫生院,院里没有专门的放射科,上级医院支持的一台南京生产的10毫安X光机器是院内唯一“高端”医疗检查设备,却因无人会操作,被搁置一旁。得知汤玉林在部队操作过X光仪器,院领导喜出望外,将他作为培养对象,送到人民医院系统学习X光影像分析知识。

  汤玉林告诉记者,当时,与八桥卫生院相比,人民医院的X光机器先进许多。这是由上海生产的东方红牌200毫安X光机,也是医院为数不多的“宝贝”之一。在人民医院系统学习一年后,汤玉林对X光影像分析知识从最初的略懂皮毛变成了精通。1976年年底,八桥卫生院正式成立放射科,汤玉林成为该科室的第一个医生。

  “当时,很多患者都以‘拍片子的医生’称呼我。在很多人看来,放射科医生,只会拍片、不会看病。”汤玉林告诉记者,其实,放射科刚成立时,自己负责摄片、洗片、读片、诊断整个过程。对于患者来说,一张看似简单的黑白影像片,却直接决定着临床决策。肩上的责任让汤玉林在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差错。工作中,他一幅图像接一幅图像地阅读,简单病例几分钟搞定,复杂的要花半小时以上;碰到疑难病例还需要向临床医生及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再反复对比、研究。“如果没有耐心、细心是做不好放射科医生的。”汤玉林说。

  八桥卫生院放射科成立之初,医院环境比较简陋,科室设在几间平瓦房内,只有汤玉林一名医务人员,10毫安的X光机器担负着全院透视、拍片、造影等日常工作。汤玉林介绍说,在封闭、黑暗、闷热的机房内,身穿沉重的铅围裙,手戴笨重的铅手套,一手操作机器,一手运用推压等手法了解病情,十分辛苦。有时,他不顾X线照射的危害,索性徒手操作,“吃下”不少看不见的辐射。

  尽管工作辛苦,并常常遭受辐射“袭击”,但让汤玉林引以为傲的是,其所在的放射科成为卫生院最红火的科室和医技核心科室。1995年前后,卫生院收治了一名30多岁的患者,在检查时,他通过仪器准确地判断出这名患者患有双肾急性积水,及时要求患者家人将其送至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医生告诉患者和家人,基层医院在条件设备有限的情况下能及早发现并做出比较明确的诊断真不容易。如今这名患者已年过6旬,每次看到汤玉林总是满怀感激。

  令汤玉林感到欣慰的是基层医疗设备和医疗水平逐年得到提高。“自1976年起至2002年退休,我经历并参与了卫生院放射科的创立和茁壮成长过程。”他告诉记者, 从一间简陋的机房到现在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从一名医务人员到数名不同职称的专科人才,从一台10毫安的X光机到现在的大C臂、螺旋CT等,基层放射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乡镇医院服务水平和创新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27年基层医疗一线工作中,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汤玉林不断加强学习,仅有初中学历的他通过自学取得了医师职业证书、放射科医生上岗证等。同时,他积极“传帮带”,赢得了晚辈们的尊敬。年过40岁的明永勇是八桥卫生院放射科在职医生,说起汤玉林,他感慨道:“汤老师不仅是一名好医生,更是一名好老师。”他告诉记者,初到放射科时,科班出生的他虽有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每次遇到难题咨询汤老师时,汤玉林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帮助离家较远的医生值夜班,从不计报酬。“现在汤老师虽然退休在家,但经常为身边人讲解健康知识。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明永勇说。

  面对晚辈们的赞扬,汤玉林谦虚地摇摇手道:“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很幸运与祖国共成长。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教育园地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与共和国同龄 汤玉林的“影像”人生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与共和国同龄 汤玉林的“影像”人生 2019-08-08 2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