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从一年级开始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就成了重中之重。
《小猪唏哩呼噜》是一上的必读书目,如何让还不识字的一年级新生愿意打开这本书本身就是难题,因为有学生看到这么多的字就已经头晕眼花了,他们会有本能的排斥反应。要把这种排斥反应降到最低,就要看我们老师的指引了。
部编版的新教材是以识字拉开学生语文学习的序幕的。学生的第一印象语文不再是学习难懂的拼音,而是一些简单的汉字,如第一课的“天、地、人、你、我、他”就是让学生接触简单的汉字,体会汉字独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各种形式让学生记住这些字,从简单的学习生字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认识了汉字以后的好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范读《小猪唏哩呼噜》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如一人分轻重缓急不同的声音,猪爸爸的低沉、猪妈妈的温柔等,让学生一听就知道是谁,它有什么特点;其次还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如猪爸爸数数时数成“一、二、三、五、六……”,稍作停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它错在哪儿,培养他们仔细听故事的习惯,然后以猪妈妈的口吻说道:“错啦,‘三’完了是‘四’!”接着猪爸爸又重新数,结果数到六又丢了七,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数,一直数了18遍才数清多少个猪宝宝。学生听到这往往会哄堂大笑,觉得猪爸爸真有趣,连最简单的数数都不会,还不如自己呢!这样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趣味性,使得他们自己也想读一读这是一个怎样的猪爸爸,又会有怎样的猪宝宝,谁唏哩呼噜呢?带着一系列问题去读书,读起来更有目的性和指向性,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善于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糊里糊涂地整篇读,读完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给学生们范读,时间长了读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短了读一两首儿童诗等等,给予他们新鲜的养分。晨会课、自习课、班会课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先给学生读一读,然后逐步培养他们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的能力。有些学生在熟悉了拼音以后就能很快速地读完整个故事。读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在班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看看谁能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成人看着容易,而他们读起来却难,在他们读的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一定的鼓励。教师还可以将“每日一读”作为硬性的要求,每天必须读什么,“逼着”他们不得不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在读了一个个的故事以后我们的一本书也会读完,那么读了一本书以后应该有哪些收获,仅仅是我读过了?很显然不是。读书要有读书的目的性,带着问题去读书就更有明确的指向性,如在读《小猪唏哩呼噜》时提出:“为了妈妈的荣誉小猪做了一件什么事?”“小猪的生日礼物是什么?”“花花怎样当鞭子,怎样当竹竿?”“镶牙的代价是什么?”等等,带着一个个的问题去读,让学生自己学会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读对、读通顺。在读完一整本后,教师还可以提出综合性的问题,如,“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说说你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做?”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等,逐步培养勤于思考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