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曾经对我们说……
  □  秦兴夏

  母亲去年12月18日走了,享年86岁。她就这么突然地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也许她平时说的太多了。她一辈子喜欢说,不仅能说而且说得在理,说得几个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服服帖帖,连做过小学校长的父亲都言听计从。家里大事小事、人情行礼一概由母亲操持,儿女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这么突然地走了,虽说是自然规律,朋友也都劝慰,这么大岁数能安详地走,是她前世修来的,但我们对母亲的去世又怎么能不悲伤?她人虽走了,但说过的话无时不回响在我们耳边……

  母亲生前曾说:我走了就搁在高邮的小房子里,省得你们儿女几大家子回老家,吃也不方便,住也没处住,也不要请多少人,更不要吹吹打打唱什么戏。我伟大的母亲最后竟还是替我们做子女的着想。母亲为我们儿女着想的又何止这最后一件事。几年前我的腿受伤,她多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前来看望,并带了许多黑鱼、猪脚爪子等,而她从舍不得自已买了吃;三儿媳过生日,她人在北京还打电话回来安排买礼物送去,并说三媳妇父母不在了,不能让媳妇失望;新体育公园建成了,我曾多次说要带她去玩,她总是说你们忙不妨碍你们工作,这成了我的遗憾!近年来,母亲坐轮椅下楼不便,却不同意我们置换房子,她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考虑不能将90多岁孤寡一人的姑祖母丢下……

  母亲生前总说:我这辈子满足了。是的,她含辛茹苦将6个儿女培养成人,多数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又带大了孙男孙女。外孙分别在高邮、扬州、合肥安居乐业;大孙女在扬州结婚成家、3个孙子又都在上海就业定居,并见到了重孙子。去世前十天,出生于上海的重孙子回邮办百露酒,她抱着重孙拍了张四代同堂的照片,甚是高兴。父母70岁那年,我们替他们在高邮北海买了套房子。每逢父母婚庆纪念日、寿辰都是隆重操办。83岁那年还带他们去北京做了一次开心之旅。

  母亲生前常说:人不能欠人家的,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母亲一辈子,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外祖父母去世早,母亲从小与哥嫂生活在一起,后来又与出嫁的姐姐生活过一段时间,兄弟姐妹相处得很好。母亲十七岁就嫁给了我父亲,我们家世代单传,门族小,母亲很注意与乡亲邻里处理好关系。特别是公有制集体化的年代,虽然父亲做大队会计,但母亲从不仗势欺人,带头参加劳动。经常接济有困难的邻里和亲戚,哪怕是几斤米几两油几尺布几块钱。后来改革开放,分田单干,父亲做了教师,家里种田都是母亲带着一家老小盘算着做。子女上学就业,嫁女娶媳,砌房造屋等等一应都是母亲考虑在先,父亲定夺。儿女工作了,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母亲就一直关照: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要与人争名夺利;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有事业心,当干部的更要正派,千万不能把手压在人家门缝里,被人家前捣后戳。我做教师期间,每次学生考试成绩出来,她都会问学生成绩在乡里是什么名次;我后来调到机关单位,她就又反复交待,要注意小节,保持晚节,千万不能瞎来。

  母亲走了,父亲说他很想她,现在有事没有人商量了,没有人与他一起回忆往事了。我们儿女要对父亲说:您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我们一定会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您。我们儿女要对母亲说:我们永远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专版
母亲曾经对我们说……
看瓜
杨二姨与杨巴巴
回娘家
骆驼大爷和羊
高邮报副刊03母亲曾经对我们说…… 2019-01-15 2 2019年01月15日 星期二